稀土之战
正在加载中...

中日外长会晤谈及钓鱼岛和稀土问题

Introduction

稀土之于中国,犹如石油之于中东、铁矿石之于澳大利亚。然当中东和澳大利亚牢牢把握石油和铁矿石定价权和享受暴利之时,中国稀土却没能享受到其“垄断”地位所带来的高利润,相反,部分遭“贱卖”的中国稀土甚至通过“走私”通道成了他国的稀土储备。[网友有话]

工信部:正制定组建大型稀土企业方案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要积极推进稀土行业的联合重组,形成以大企业、大集体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工信部正研究制定加快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的具体方案。[详情]

内地10种稀有金属酝酿战略收储

相关部门正开展对十种稀有金属进行战略收储的研究工作,目前研究工作已进入验收状态。这十种金属分别是稀土、钨、锑、钼、锡、铟、锗、镓、钽和锆。[详情]

凤凰调查
1.中国是否应该掌握稀土资源话语权?
是,稀土是我国最具优势的资源之一
不是,商品价格应完全由市场决定
不了解,不置评
2.中国需从哪些方面加强稀土资源保护?
限制出口,建立稀土储备体系
打击走私,进行采矿权改革
跨区域兼并整合,加强本土横向协作
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稀土技术的应用

外患:四方发难中国稀土战略承重压

内忧:走私猖獗 稀土体制亟待改革

丢失的稀土话语权

“稀土战”背后是话语权之争

中国稀土资源出口一事正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种种迹象表明,美欧日等国家与地区试图采取“联合行动”,高调施压以促中国扩大稀土出口。[详情]

稀土大国无话语权

中国稀土一直占据着三个“世界第一”:储量第一,生产规模第一,出口量第一。按理说,中国应该拥有稀土资源的定价权、主导权、支配权。但可惜的是,长期以来,由于国内对稀土的开发无度、生产无序、恶性竞争,加上遭受他国联手打压策略,使得稀土价格长期低位徘徊,中国痛失了应有的国际话语权。[详情]

大权为何旁落?

牺牲环境拼价格 资源储量大幅下降

盛名其下,其实难符。过度无序开采,使我国长期以来沦为发达国家廉价的初级产品供应商。由于产品供过于求,导致相互压价、恶性竞争,导致稀土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详情]

全球依赖中国供应 无公平可言

目前全球90%以上的稀土产品由中国生产供应,而事实上许多国家都拥有稀土资源,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低价优质”的稀土冲击世界市场后,美国、加拿大等国纷纷关闭了自己的稀土矿。[详情]

是稀土大国却非稀土强国

稀土高利润的应用环节是中国所欠缺的,中国现在需要的是先进的应用技术。初级产品的附加值低,赚不到钱,便没有能力去补偿环境。 [详情]

失衡的产业格局

在现有的产业格局下,中国依然只是在充当廉价原材料供应商,欧美厂商从中国进口稀土分离物质后生产出高精技术产品,再返销中国,附加值增长数倍,乃至数十倍。[详情]

困局待解一:中国稀土是否该限制出口?

困局待解二:中国稀土是否该建储?

尽管稀土建储的呼声不绝于耳,但中国国家层面上的制度性建储目前没有被提上日程。反观对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却已纷纷建立起战略资源储备制度,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部分拥有稀土资源的国家,限制或停止开发本国的稀土开采,转而从中国进口;据称,资源贫乏的日本在获得大量稀土后,并不急于派上用场,而是将这些足够使用数十年的资源用来“填海”。

>>“目前暂未建储”原因有三

一、量方面,中国稀土资源相对富足,不可能“紧捂”资源不发展,同时,相比于铜、铅、铝等其他动辄千亿级的“航母”产业,稀土的总量小、话语权不够(国内稀土产业年产值不足400亿元);二、应用方面,全球稀土大约90%左右为民用,国防和尖端科技的需求小;三、市场方面,收储不当会导致产能调控失衡,甚至引发市场剧烈波动。

>>建储实不难

事实上,毋需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出手,包头与赣州两个地方同时发力,稀土“经济安全”就立马得到保障——2008年-2009年,受金融危机下的“大幅抛售”影响,稀土产品价格一度暴跌40%~60%,而在包头与赣州收储一年后,稀土开始独立于其他金属,价格开始探底回升,目前仍处于历史高位运行,且呈温和上涨之势。

稀土国策

凤凰独家评

稀土永磁板块行情一览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