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010年05月19日 07:02法制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摇动的手鼓、欢快的舞蹈、悠扬的古调……5月6日至18日,由新疆各专业文艺团体倾力打造的25台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优秀舞台剧目,在乌鲁木齐为新疆各族人民奉献了一场空前的艺术盛宴。

这是新疆民族文化长期得到充分涵养和保护,结出丰硕果实的一个剪影。在新疆这片热土上,民族文化之花绽放得正艳正红。

民族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

初夏的傍晚,晚风醉人。

新疆莎车县铁匠阿地里·阿不都克热木来到附近的公园,和其他演出队成员一起,在七旬艺人“舞蹈大叔”肉孜·阿尤甫的带领下,和着乐器奏出的音符,且唱且舞。在莎车县,赶完县城里的巴扎,再来到公园享受木卡姆,已成为这里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维吾尔木卡姆作为集歌、舞、乐于一体的艺术,流传于南疆绿洲的各个维吾尔族聚居区。新中国成立前夕,“十二木卡姆”处于消亡的边缘。新中国成立后,自治区迅速组织专人为“十二木卡姆”民间艺人录音,并请音乐家用五线谱把它记录下来,从而使“十二木卡姆”完成了由口头传承向文本传承的转折。

这是一组令木卡姆艺人为之动容的事例———

上世纪八十年代,自治区相继成立了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同时出版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等书籍和光盘;

1996年,新疆艺术学院成立了木卡姆表演艺术班。自治区还根据木卡姆的分布情况,全区统一规划、建设了10个传承中心,为“十二木卡姆”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2003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项目;

2005年,“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74岁的若扎姆是莎车县著名的“十二木卡姆”民间艺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莎车县,“十二木卡姆”老艺人能够从政府那里得到每月400元的生活补助。若扎姆说:“我们有幸赶上了今天的好时代。我一定要带好徒弟,把艺术传承下去。”

来自新疆文化厅的数字显示,国家和自治区每年投入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经费近2000万元,“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塔吉克族鹰舞”“锡伯族西迁节”“塔塔尔族撒班节”等一大批民族传统文化瑰宝都在保护之列。

与此同时,政府加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早在1999年,中央政府就拨款760万元用于重修乌鲁木齐洋行大寺、伊宁拜图拉清真寺与和田加麦大寺。2008年,国家拨款3300万元用于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和香妃墓的修缮。截至2008年,新疆已发现文物点40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处。2009年,自治区启动“丝绸之路(新疆段)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对新疆古代“丝绸之路”主干道上的大型遗址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行区域性、综合性抢救和保护。

民族文化在新时代获得长足发展

在许多人眼里,木卡姆是一根红线,能把不同的人牵到一起。

在“刀郎木卡姆”的发源地麦盖提县,玉素因·亚亚和他的孪生哥哥艾山·亚亚是最早从麦盖提县走出去的民间刀郎木卡姆艺术家。老哥俩的后代中,买买提·艾山和买海提·艾山已是年轻的刀郎艺人。如今,从热瓦甫到手鼓,从卡龙琴到歌唱,两人如饥似渴地学习,希望从父辈身上尽可能多地汲取知识。

老木卡姆艺人说,从外界的需要和年轻一代身上,他们看到了木卡姆中兴的希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生态的重要基因。2005年底,新疆启动了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经过普查,3772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已获确认,其中少数民族项目占95%以上。如今,新疆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2项,自治区级185项,地(州、市)级535项,县(市)级2480项。国家和新疆两级财政每年拨付1000万元用于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在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支持下,2006年、2008年,63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列入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4年,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古籍是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8年,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已累计搜集、登记造册的少数民族古籍达20518册(件),整理出版少数民族古籍上百种。濒临失传的十一世纪喀喇汗王朝的两部鸿篇巨制《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在新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族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翻译、出版了维吾尔文译本和汉文译本。

民族艺术在创新中魅力无限

2010年5月6日,新疆艺术剧院。

音乐响起来、舞蹈跳起来、歌声飞起来……由中国演出家协会、新疆文化厅共同主办的新疆专业文艺汇演暨新疆舞台艺术产品全国推介洽谈会,在这里拉开帷幕。综艺晚会、歌舞剧、话剧、杂技剧、民族风情音画、情景音乐剧、纪实报道剧、新疆曲子剧、民族音乐、儿童剧……艺术家们以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讴歌多彩的现代新疆。

这样的演出在新疆并非少见。天山南北,一串串夺目的民族文化的珍珠交相辉映———

维吾尔族“麦西来甫”、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柯尔克孜族“库姆孜弹唱会”、蒙古族“那达慕大会”、锡伯族“西迁节”……在新疆,这些独具风情和民族传统文艺活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

话剧《蕴倩姆》、维吾尔剧《艾里甫与赛乃姆》、杂技《达瓦孜》、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一批有浓郁民族特色、反映时代巨变的优秀剧节目相继登上艺术舞台。

2009年1月15日,历经4年打造的大型音乐杂技剧《你好,阿凡提》在乌鲁木齐演出百余场,观众达到70000余人次。《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欢歌》《喀什噶尔》……进入新世纪,已有20多台来自新疆的优秀剧节目先后荣获国家级奖励。各地文艺舞台涌现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深受各族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在国内文艺舞台上绽放异彩。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新疆不断拓宽双边和多边文化交流范围,先后在欧洲主要国家和海湾、中亚等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了“中国新疆文化周”活动,与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

2008年6月,新疆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包括9个外国文艺团体在内,共有16支国内外和区内文艺团体参加了这一重大文化艺术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新疆文化艺术与国内外文化艺术的交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中国成立后的这些年,是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最好时期。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为新疆各民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在祖国大家庭的阳光下,新疆大地的民族文化之花,定会开得更艳、更红。

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18日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访问凤凰网汽车2010北京车展专题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robot
更多新闻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