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3)

2010年01月11日 18:25中国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二、人类发展:经济发展的目标

发展,应从多维角度理解。首先应理解为通常意义上的经济发展,即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化相统一的过程,但其含义绝不仅止于此,发展更被界定为人类发展。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财富增长,经济发展为人类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与基本物质保障;而人类发展提升人的基本能力与增加机会,人类发展是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一)人口总量与质量

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作用下,中国西藏与内地人力资源的流动趋于开放,越来越多的内地务工人员前往西藏经商打工是不争的事实,但藏族人口占全区人口比例一直处于绝对优势,其比例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不仅如此,西藏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也源于本地藏族人口的快速增长(注10)(注11),而汉族与其他民族人口总和占全区人口总数的比例始终小于10%。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3\)

图表:西藏1964-2008年总人口及藏族人口数变化示意图新华社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3\)

图表:西藏1964-2007年藏族人口占西藏总人口中比重变化示意图 新华社发

除此之外,民主改革以后,随着经济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西藏人口的发展趋势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第一,从西藏和平解放到2008年,不到60年的时间里,西藏总人口由1959年的122.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87.08万人,当地的藏族人口从100万左右快速增长到2008年的270万人。中国内地广泛开展的计划生育政策并没有在西藏广大农牧区实施,相关统计机构对西藏自治区1%的常住人口抽查结果显示,近十年西藏常住人口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注12),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在民主改革前近两百年的时间里,西藏人口数量仅增加了5.8万,藏族人口的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第二,人均期望寿命是衡量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现阶段西藏全区人均预期寿命为67岁,而在旧西藏,西藏的人均预期寿命仅为35.5岁。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3\)

图表:西藏居民健康水平变化示意图 新华社发

第三,西藏的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民主改革前,西藏人口的平均死亡率高达28‰,特别是妇女、儿童等高风险人群死亡率更高,分别为50‰和430‰。目前,西藏孕产妇死亡率由和平解放初期的50‰下降到2007年的3.1‰,婴儿死亡率由和平解放初期的430‰下降到2007年的24.5‰。

由此可见,西藏人口发展模式已从旧西藏时期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寿命、低自然增长率”转化为当前的“较高的出生率、低死亡率、相对较高的寿命和稳定的自然增长”。上述结论也说明,少数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个人指出的“随着大量汉族人进入西藏,西藏本地藏族人口正在成为少数民族”的结论没有实际根据。

(二)教育与人力资本

西藏自治区将教育体系的建设作为普及科技文化、提高人力资本的重要一环。2008年底,西藏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17所,其中小学884所,普通中学117所,中等专业学校10所,高等学校6所。目前,西藏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具有藏族地方特色的国民教育体系。而民主改革前,寺院垄断着教育,全区仅有2000余名僧侣和贵族子弟在旧式官办学校和私塾学习,广大农牧民群众基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3\)

图表:1965-2008年西藏自治区各类学校及教职工数量表(注13)新华社发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3\)

图表:西藏1965-2008年每万人大中专在校学生数变化示意图新华社发

民主改革前,西藏自治区文盲率在95%以上。为尽快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水平与科学文化素质,西藏自治区政府加大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力度,并大力开展了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2008年底,全区73个县已经全面完成“普六”任务(注14),其覆盖率达到100%,小学在校生达到31.18万人,入学率达到98.5%;有70个县实现“普九”目标(注15),覆盖率达到90.2%,初中在校生达到13.99万人,入学率达到92.2%。高中教育规模逐渐扩大,全区高中在校生达到4.46万人,入学率达到51.2%。目前,西藏自治区全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6.3年。此外,对全区未接受学校教育的成年人,特别是50周岁以下的人口,通过办扫盲班、夜校等形式的扫盲教育,使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4%以下。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3\)

图表:西藏青壮年文盲率变化示意图 新华社发

2008年,全区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达到29409人,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9.7%。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1959年建立了全区第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08年通过学校结构的调整,基本保持在10所左右,全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1万人。“十五”(2001-2005年)期间,西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始起步。目前,西藏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已超过5000人,职业教育从无到有迅速发展。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区74个县全面启动了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工程。同时,还在全区积极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结合西藏劳动力市场需要,实施了种植、养殖、机械维修等实用技术培训和面向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08年,全区培训农牧民达到25.5万人次,农牧民的劳动技能普遍得到提高。

西藏除了积极改善自身的办学条件外,还利用内地相对较好的办学资源在内地办学。1985年以来,内地18个省市对口支援西藏教育资金达到5.76亿元,支持西藏74个县改建幼儿园、中小学300多所。从1985年起,国家先后在内地20个省市办有西藏班(校),覆盖了从初中到大学的所有办学层次。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28所学校办有西藏班,其中初中19所,高中7所,师范类学校2所,招收西藏插班生的内地高中达53所,有90余所内地高校招收西藏班高中毕业生,内地西藏班初中累计招生达3.6万人,先后为西藏培养输送各类建设人才约1.5万人(注16)。

西藏在大力发展现代教育的同时,始终给予藏语教育特别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均明确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2002年修订的《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规定》再度强化了藏语文在西藏教育中的法律地位。截至2006年底,西藏实施双语教学的小学有880所、教学点1351个,在校学生31万余人,占西藏小学在校生总数的95.60%;实施双语教学的中学有117所,其中在校初中学生11万余人,占初中在校生的94.62%,在校高中学生2.8万余人,占高中在校生的85.96%;西藏共有双语教师15523人。普通高校中,西藏藏医学院以三类模式实施双语教学,在校学生589人。基础教育阶段,藏语文、汉语文均作为藏族学生的必修课,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开设到高中三年级。高考中,藏、汉语文均为考试科目,成绩各按50%的比例计入总分(注17)。

(三)公共服务与民生工程

民主改革以来,鉴于旧西藏只有3所官办的藏医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医疗设备极其简陋,医务从业人员不足400人,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还不到0.4人的状况,国家对西藏全区人民实行特殊的卫生保健政策。在城镇实行个人医疗资金账户和公办民助相结合的医疗费用承担办法,在西藏农牧区实行免费医疗。近50年来,国家累计拨付专项经费18亿多元用于发展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每年用于农牧民的医疗补贴超过2000万元。2008年底,西藏全区卫生机构达到1339个,比1959年增长了近20倍;全区卫生机构拥有床位从1959年的480张增加到2008年的7127张,每千人拥有床位为2.50张,比1959年增加了2.11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从1959年的791人增加到2008年的9098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05人,比1959年增加了2.41人。西藏自治区每千人拥有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注18)。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3\)

图表:西藏1959-2008年每千人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变化示意图 新华社发

2008年,全区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机构80个,妇幼保健院站所58个。危害全区人民身体健康的结核病、碘缺乏病、大骨节病等重大疾病得到有效干预与控制。全区碘盐人口覆盖率达到66%。目前,全区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97%以上。

民主改革前,西藏90%以上的农奴没有自己的住房,民主改革后,农牧民群众开始有了自己的住房,但人均居住面积小,质量差。“十五”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积极引导投资向农牧区倾斜,重点实施了农房改造、游牧民定居等建设项目,40多万农户中有近10万农户改建或新建了房屋,部分农牧民居住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2006年初,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全面启动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完成全区21.98万户、125.20万农牧民住房新建或改造任务,计划5年内使80%以上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房屋。截止到2008年底,西藏自治区共投资70多亿元,20万户、百万农牧民住进了安全适用的新房;西藏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2.83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长期以来,农牧区人畜饮水安全问题一直成为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央政府就一直致力于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农牧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特别是“十五”以来,中央政府加大了西藏农牧区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全区74个县均安排了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国家累计投入西藏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资金近5亿元。“十五”期间,全区共建成各类饮水工程4525处,解决了58万人和556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和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牧区自来水普及率从2000年的12%提高到29%。2005年,西藏自治区开始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央政府加大了相关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截至2007年底,西藏共投入农村安全饮水建设资金4.5亿元,解决了60余万农牧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优先安排安居工程点和高砷、高氟和大骨节病地区,以及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饮水工程建设,并计划到2010年彻底解决农牧区安全饮水问题。

西藏受自然气候条件和化石能源相对不足的影响,长期以来以薪柴能源作为主要生活消费能源,大量使用薪柴、畜粪、草皮等生物资源,不利于西藏生态环境的保护。1980年以来,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开始致力于采取措施解决居民生活能源的替代问题,先后建立了太阳能研究机构、沼气能源研究单位等。2008年,西藏自治区在相关前期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开始实施西藏薪柴能源替代战略,规划投资52亿元,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并以此为契机建立住房、用能、粪便处理等综合协调的新居住结构。

(四)农牧民收入水平与减贫扶贫

2007年,西藏城市化水平仅为38.3%,这意味着西藏61.7%的人口是居住在广大农牧区的藏族农牧民,所从事的产业是传统的农牧业。事实与数据表明,西藏自治区在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努力增加市镇人口收入的同时,正在千方百计地加大对农牧民的扶持力度,并希望通过发展与扶持,使得广大农牧民能够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2008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6元,是1984年和1978年的7.1倍和18.1倍,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其年均增长率超过10%,达到了较高水平(注19)。与此同时,2007年西藏农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中,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达到448元,占其总收入的12%。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3\)

图表:西藏1978-2008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变化示意图新华社发

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3\)

图表:西藏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及比例 新华社发

随着西藏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不断增加,农牧民家庭消费水平也相应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农牧区恩格尔系数维持在53.18%-69.5%之间,到2008年,西藏农牧区恩格尔系数为56.0%,农牧民生活开始向小康生活迈进,电视机、收录机、手机等多种耐用消费品已进入多数农牧民家庭,有近20%的农户购买了汽车或拖拉机。我们在藏北牧区看到,购进新款摩托车已成为时尚,牧民换新款摩托车的频率大有超过城里人换新款手机的频率。

在整体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西藏贫困发生率得到了降低。民主改革前,西藏农牧区的贫困发生率在80%以上(注20),民主改革后,中央政府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泛开展了扶贫济贫工作,努力减少贫困人口数量。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在农村开展“八七”扶贫攻坚(注21)之初,全区相对贫困人口总数为48万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23%。通过中央的支持,西藏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实施扶贫开发工作,2007年底,全区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扶贫攻坚前的48万人下降到7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0%以下。

西藏居民中的弱势群体得到了保护。200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年均纯收入低于300元以下的特困农牧民实施生活救助。从2006年起,西藏开始全面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再次大幅度提高生活救助标准,将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800元的农村居民均纳入“低保”范围。共有23万相对贫困的农户受益。2003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多次提高农村“五保户”(注22)的供养标准,由原来的年人均588元提高到目前的1500元。2008年,城镇和农牧区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260元、850元,“五保”供养标准增加到1600元,西藏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高于全国农村五保户人均供养水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sunyi
更多新闻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