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质量问题亟需体制革新

2010年02月03日 04:18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吴庆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农业。现在,如果粮食产量基本有了保障,是不是应该到了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粮食质量的时候?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研究了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在工业化之前人口密度就很高的国家,布朗先生把上述发现写成长文“谁来养活中国”、刊登在1994年第9-10期的《世界观察》杂志上。他发现,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这些国家耕地大量流失,粮食大量依靠进口。基于这样的历史经验,他早在1994年就预测:在1990年到2030年间,中国的谷物产量将减少20%、降到2.72亿吨,国内市场将出现2.07到3.69亿吨的缺口。因此,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谷物进口国,并大幅推高世界粮价。布朗进一步推断,粮价上涨将加剧某些低收入国家和低收入人口的贫困问题,有可能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崩溃。其危害不亚于19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

15年之后的现实与布朗当年预言大相径庭:中国国内的粮食产量不仅没有大幅下降、而且基本保持了持续增长趋势。国内粮食市场保持了总量自给自足(但是每年进口数千万吨),没有对外部世界造成冲击。布朗的预言不仅没有成为现实、且未来也不可能成为现实。

这并不是说布朗的预言没有意义。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的研究认为:到2030年,全国粮食需求总量会达到7.04亿吨,比布朗计算的6.41亿吨还要高。布朗报告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及时提醒了中国政府应该高度关注粮食问题。从提高粮食总量的角度来说,政府农业工作取得了成功。

但是,在成功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粮食质量也需要重视。首先是,一些粮食品质有待于提高。比如,一些国家的大米为什么可以比中国大米以更高的价格出售,除了关税和包装等营销方式等因素,我们更应该多想想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与品质。其次,国产农产品的普遍低价导致国内工农业收入剪刀差仍旧维持,近几年没有缩小的迹象,制约了农民务农收入的增长。农民的收入增长主要来自外出打工。

解决粮食质量问题需要我们从相关制度着手。由于有关农产品质量的信息不透明,消费者往往无法鉴别产品质量,因此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第三方。然而,作为政府部门的第三方从来没有强制执行过粮食质量标准。一些农牧地区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大企业收购当地产品,因此大企业在当地“大得不能倒闭”,即使生产、销售了有害产品,那些地方政府也不敢对其进行应有的惩罚。地方政府一旦开了“宽容”的先河,大企业更加有恃无恐。于是2008年封存的毒奶粉一年多以后会再次流入市场。

另一方面,目前存在的一些现象提示我们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比如,毒鸭蛋、毒大米等危害消费者健康的事件在农产品市场上屡有发生。一些地区的农田被周边工业废物污染了,当地农民本来是受害者。但是他们没有通过正当途径维护自己利益,却把自己不吃的粮食卖入市场,成为害人者。

农业产出的数量上升、质量下降,绝不能说是农业的进步。只能说是为了确保粮食供应数量,有时不得不以降低粮食质量甚至卫生指标为代价。这是过去十多年延续的农业工作路线决定了的:农村工作的首要目标是保证粮食生产总量、维护社会稳定,其次才是发展农业、富裕中国农民。现在,一切都表明我们需要迫切地关注农业增长质量问题了。

相关专题: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liliang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