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余恨:药监局再次“地震”证明反腐绥靖行不通
肖余恨
事隔将近四年之后,国家药监局再次发生“地震”。4月18日,多家媒体报道了这一爆炸性新闻。自任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卫良等6名官员被双规后,已有5人被批捕,1人被停职在家静等审查结果。“针对药监部门的调查仍在继续”,也许还会有人涉案。此次药监部门的调查,被业内人士喻为郑筱萸之后第二次地震。
想当年,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严重失职渎职,收受他人贿赂,性质十分恶劣”。“利用审批权收受他人贿赂,袒护、纵容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违规违法”,“造成的危害极大,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郑筱萸在位时,大权在握,地位显赫,一言九鼎,他出事之前,其权力所辖之领域,早已经是乱象丛生,民怨沸腾。医药行业已经普遍产生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药监腐败对药价虚高要负相当的责任。国家药监局(SFDA)成立后,不断扩权,2003年,SFDA合并卫生部的食品管理职能,进一步扩权,负责对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事故的查处,如此重要的责任、几乎无所不包的权力,让药监机构成了炙手可热的强力部门,成为医药企业的攻关对象。加上监督不力,几乎成为独立王国,郑筱萸们想不出事都难。由于其权力范围覆盖的是老百姓生命攸关的药品、食品领域,因此一出事就是大事。由于管理混乱,滥权成风,互为勾结,盘根错节,一发案就是窝案、串案。
郑筱萸案发后,药监机构风声鹤唳,据传,涉案者众。为了保持局面稳定,反腐机构采取了稳妥的办法:要求有关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说清楚即可过关,不搞反腐扩大化。这一绥靖政策,当时虽然引起了不少人的异议,但也不失为一个务实之举。毕竟,如果严查下去,甚至会引起机构雪崩。郑“为害甚恶”,依法被诛,曹文庄、郝和平相继被严惩。药监系统官员大交换,进一步规范权力使用程序,尽可能杜绝权力寻租空间。但郑筱萸窝案的影响,还是在被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如此维稳,当然有不得已的原因,不过,也留下了隐患。靠高压威慑和道德自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作用,但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不可能在根本上起作用,这或许就是四年后再次暴发窝案,产生地震的原因。
近些年来,针对某些领域腐败成风的现象,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预防和惩处力度,效果明显,但似乎腐败案发率并未得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身居要职,利益关联和利益输送的渠道多样,给反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为了扫清障碍,减少阻力,绥靖有时候成为不得已的“务实”选择,比如“510”账户的设置就是一个例子。前些年,矿难频仍,官商勾结成风,有关部门也采取这种方法:在规定时限内,如实交待,可从宽处理。但河南等地,这一期限一再延伸,但持干股的官员就是不为所动,他们要么抱侥幸心理,以为反腐就是刮一阵风,避避就过去了;要么觉得法不责众,执法部门不敢全面开刀,软顶硬扛没关系。事实证明,这样的“务实”之举,肃贪效果差强人意,收获的不止是公众的失望,甚至有腐败分子的嘲弄。最近的足坛反腐,也陷入了这一怪圈。倒是重庆的全方位打黑,以霹雳手段,让诸多涉案者落马,不仅大快人心,而且把腐败土壤一并清除。两相比较,证明靠“绥靖式反腐”,收效不大,必须顺藤摸瓜,不惜王佐断臂,才可完全去除病灶。
这一次,药监局的反腐地震,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虽然令人震惊,但并不奇怪。锯箭疗法只能收效一时,哪能治本?这一案例给公众一个强烈启示就是:反腐败斗争,绝不能有丝毫的妥协,必须一竿子捅到底,标本兼治,方可永绝后患。怕因地震而使局面失控,不敢快刀斩乱麻,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因为,腐败已经是影响到国家安全和改革大业的最大敌人,而且在个别地方有病入膏肓之势,必须要坚决“刮骨疗毒”了!
(作者系南京政治学院副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dingh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