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灵:世界未来面临通胀 中国应主动调整价格

2010年04月24日 12:14凤凰网财经 】 【打印共有评论0

凤凰网财经讯 2010年4月24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园落成典礼”隆重举行。凤凰网财经进行全程报道。下面是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灵演讲实录。

吴晓灵: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与中国,这是这一次开会的时候给我的一个题目,我就命题作文,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我认为2008年是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引发了经济危机,其宏观根源是世界主要国家经济结构的失衡和宏观政策不当导致的世界经济失衡,出现了宏观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这个其实大家都知道的,在最近这几年,世界上形成的格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消费国家,主要是他的效率率比较高、储蓄率很低,特别是美国,他在产业结构下面基本上留下了高技术的生产和金融业。那么制造业、生产业这些都转移到了新兴市场国家。这种格局就决定了美国的经济肯定是一个经常项目上的一个逆差。在这个宏观经济政策上,美国在心经济泡沫破灭之后,他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长期地坚持了低利率的政策和用房地产的这个发展来刺激经济的这样一个政策。于是就形成了全球的经济结构的失衡和为金融的风险埋下了祸根。

在微观基础上来说,是某些主要经济体的国家,金融业背离了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制造了金融泡沫,引发了金融危机,这个大家其实都是知道的,我们现在的这种金融危机是由次贷危机而来的,而次贷危机是在于美国的房地产,就是美国政府刺激房地产发展,美国金融业违背了信贷发放的原则,发放了高风险的基础产品,而在这个高风险基础产品的基础上,又不断地衍生出来了很多的金融产品,这是美国长期低利率的一个结果。那么这样的话就制造了一个金融的泡沫,于是当泡沫破灭的时候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危机。那么这样的一个宏观背景和微观基础,决定了如果要想让全球走出金融危机,那么必须在全球的经济结构和我们的金融的监管和金融的结构也要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其实就是说,在这个金融业来说,他要去杠杆化,从宏观经济来说,美国为首的国家他要提高他的储蓄率,而且他为了要使得自己国内的健康不过多地依赖虚拟经济的话,他应该有一个制造业回归的这样一个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想世界各国都有一个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因而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你自己调也得调,不调其他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也要要求中国来调整经济结构。

第二呢就是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均采取了财政或者双扩张的角色,尽管西方主要国家的信用紧缩尚未结束,但是传统经济学规则所遭到的挑战,极大地动摇了人们的信心,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将是全球面临的问题。在我们学传统经济学的时候,都谈到了政府的负债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下,那么信用的扩张也应该有一定的控制,但是我们这一次的很多的央行的一些个做法,就是说在货币银行学当中,认为应该更多地是商业机构面对社会提供资金的融通,但是这一次的救市由于商业机构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打击,他们就出现了信用的紧缩,他们不再放贷了,于是迫使中央银行走向第一线来向社会提供流动性,要从或者乘数来说,中央银行向全球提供流动性没有乘数效应,就是当商业机构不发放贷款的时候是没有乘数效应的。但是由于中央银行的这种在特定条件下的非常规的操作和我们在传统经济学当中所宣扬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因而大家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的通胀预期,大家可以看美国的货币供应量,他从这个危机以来到现在,货币供应量是的M2的增幅是在下降的,那么到了今年以来它的增幅是负的,M2已经降到了1.45,而信贷是负增长,从09年9月以来,美国的信贷是负增长,也就是说他的M2全部都靠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来创造出来的。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曲线图,那么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个蓝色的,这个是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涨得非常地多,但是这个M2还有这个信贷其实是在紧缩的,尽管比最危机的时候有所下降了,但是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比过去还是很多了。这个就是说要从当即期的货币量来说,并没有产生过多的通胀压力,但是理论上的违背,使大家产生了通胀的预期。而过去在长期低利率下所形成的一些个多余的流动性,是当今在世界的实体经济需求萎缩的时候,过去所创造的这些个流动性,都拥上了大宗商品市场,因而当前的大宗商品市场并不是一个市场供求所决定的市场,而是一个资本投机所决定的一个市场。大家看欧盟的这个资产负债表,基础货币是有过急速的增长,M2应该说是现在的增长是负增长,信贷也是负增长。如果从当期的流动性来看,也不应该产生极大的通货膨胀预期,单位我刚才讲是由于理论上和实践的扭曲,使大家产生了这种预期,而过去积累的流动性,又产生了现实的大宗市场的商品价格的上升。

这是我讲的就是在这个现在,全球是有通胀的预期和通胀的前景,因为我们现在没有让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去破产。一个世界上在信用货币的体系下,只有银行的破产才能够消除多余的货币。如果银行不破产,最后多余的货币只有靠价格的上升来消除,因而我的结论就是说的,世界未来面临的是一个通货膨胀的背景。

那么既然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的观点就是说对于中国来讲,与其被动地来接受这样一个通货膨胀的结果,不如主动地来调整中国的资源价格,环境的治理的价格,就是利用这个时间窗口来理顺中国的价格体系,把这个扭曲的信号扭过来,这个过程也会是通货膨胀,结果都是通货膨胀,但是什么都不做带来的通货膨胀是结构的继续扭曲,如果我们主动去做,那么带来的是一个好的未来的,在正确的价格信号引导下的一个市场化的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过程。

我想讲第三个观点,就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一国经济结构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结构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比较优势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和国家投资的基本原因,但过份以来全球配置资源,也会带来全球国家之间的经济结构失衡。在信用货币时代,在保持一国实体经济基本平衡的基础上,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可能是危机后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否则会带来货币体系的不平衡。

在过去金本位的时候,国际贸易会带来金属,就是黄金在各个国家之间的移动。那么这个时候由于黄金在不同国家的分布,也会带来货币的问题,但是由于国际贸易是要靠黄金这个实物来制衡的,我想各国之间的结构不会发生太大的扭曲,各个国家基本上是在自己自给自足的基础上然后来互通有无,我说的自给自足绝对不是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而是再一个国家你的消费、你的生产应该,你的人民生活的基本条件的满足,应该再一个国家内基本实现,然后在在其他国家之间来互通有无,很可能我的这个观点很多人是不同意的,但是我想如果我们还是坚持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这种方式的话,那么就是美国为首的这些国家来生产高技术产品、来搞金融,新兴市场国家你就生产制造产品,你就消费品、制造品由新兴国家生产,有一些个有资源、有能源的国家就提供能源产品,这个格局就永远不会改变,那么就永远是美国发钞票来买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所有的制造业国家拿你顺差的资金去支持逆差的国家这个格局也不会改变,我想这样的格局对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都不是有利的。因而我提出了一个在各个国家基本经济平衡的前提下,来互通有无,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应该是未来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方向,也应该是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这个观点很可能不一定能得到大家的认同,特别是大家非常注重搞国际贸易的时候。

这就是我的观点,如果不对,希望大家批评,谢谢。

相关专题:

中欧北京新校园系列活动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欢迎访问凤凰网汽车2010北京车展专题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dinghl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