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积仁:中国软件业与服务业的机会与挑战

2010年04月24日 17:54凤凰网财经 】 【打印共有评论0

凤凰网财经讯 2010年4月24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园落成典礼”隆重举行。凤凰网财经进行全程报道。下面是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演讲实录。

刘积仁: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十分容幸能够参加这样的一个中欧学院在北京分院的落成的典礼,同时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中国软件企业在创新和国际化进程的这样一点体会。因为东软可能大家了解的并不太多,所以我这里面为了讲明白事情,可能说的东软业务发展的情况。目的还是和大家做一些分享。

做软件和服务行业的本身,我个人的认为国际化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这个主要基于第一点是我们国内的市场在这样一个行业还是刚刚开始,事实上中国我们政府或者每个人都很重视这个产业的发展,也都看好未来,但是在全球的市场上,我们中国的市场,大概占全球的份额就是百分几,我们甚至这个规模,大概跟韩国差不多,全球整个软件市场最大的规模是来自于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占了全球差不多一半的市场份额,所以国际化对一个软件企业,特别是中国软件企业,我们会面对很大的挑战,中国的品牌,中国在这样一个战略的产业的发展方式,包括走出去如何让这些发达国家因为这个市场就在发达国家来接受像中国这样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所做的软件的产品,我想这是一个基本的挑战,我想分两个部分,一个看软件的行业在全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另外呢谈一下东软的实践,事实上软件行业中国应该说很幸运,我认为中国软件产业过去没有得到发展的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本土,包括我们过去3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这段时间我们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方式,对软件的需求并不是很大,我们大量的制造的产品里面的芯片包括里面嵌入式的软件,可能进口比较多。

另外一块,全球就是最好的市场,我们中国人出去第一个遇到了问题是品牌的问题,这个中国的红色中国在这样一个产业里面是否能够为发达国家特别是这些IPR的问题,包括创新的问题的敏感度都导致了中国在这个方面相对于印度来讲,要难得很多,印度在这个方面有两大口号是极有魅力的,第一个他说印度是全世界除了美国之外说英语最大的国家,这是一个。

第二个是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这两个口号大概对中国来讲我们的弱视,看的相对明显一些,但是经济全球化不仅使物流资金流包括在整个的创新,都在不断地重整,英特尔改变了整个世界在从事服务和创新的这样一个格局,而整个竞争所产生的这种压力也导致了跨国公司在一步一步的和像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行了更紧密的合作,大家可能看过这样一本书,这种书不仅仅是说明了这种在全球整个经济的贸易结构的改变,这样的一种格局更表现了,参加市场竞争的人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是30亿新资本主义者,我们并没有认为我们是资本主义者,我们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者,但是对他们认为我们用市场经济参加了这样一种竞争,同时他认为全球的财富正在从西方向东方移动,而这样的一种竞争的改变事实上改变了速度,改变了成本,也改变了传统的格局,这种格局就是西方搞创新,东方搞制造,现在完全混合了,过去跨过公司的模式是总部在西方,分支在东方,现在越来越多的总部或者是决策都在分散在各个不同的新型的市场。

另外我们看到这个行业演变的十分的快,软件无所不在,大家看到这个里面都有软件,而这里面的软件的量有多大呢?也很难想象,比如说一台高级的智慧的汽车里面的软件,大概是15年前一个银行的整个的系统,我们看到每个人都有一台计算机,一个智慧的手机的软件,大概过去也是一个企业管理的软件的水平,所以我们今天讲到云计算,讲到网络计算机事实上很多台计算机,每一家都有很多台计算机,每个人都很多台,这些越来越在互联形成了一个软件和服务,新的这种市场,另外服务无所不在,这个服务,这几年服务的变化特别英特尔这个服务的变化,可能大家看到企业用过服务我们试试看到,这个服务新的互联网所产生的服务,很多的工作都是我们原来没有看得见的工作,今天在网上,那天我跟马云聊,马云说他的阿里巴巴,现在在阿里巴巴直接和间接就业的上百万人在这个网上开店买东西,我们现在看到比如说我们过去肯定没有这种工作是网络上写短信的是一个工作,一个月也可以赚个几万块钱,当然是好的写手了。

网络上写个小说,网络上写个歌曲,各种各样的这些工作在新的服务模型下都在产生,另外全球的创新的网络在重构的过程中,我们过去看创新这个词,好像都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拥有而今天这个创新,这个网络事实上是很分布的,我们看到很多的包括在中国许许多多的跨国公司都把基础性的研究,有一些都是多少年要用的技术,拿到中国来,中国的人力资源也正在加入到全球的创新网络去,中国的新型企业也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一员,那么这样的一种变化,包括成本的变化,最近已经不完全是成本了,因为西方由于人口的老年化工程师的缺乏,科学家的缺乏,越来越使得这些新型国家成为全球研发服务的这些人力资源的供应者,另外一个市场,这个市场越来越具有区域性质,这个区域性质导致了很多的研发。

比如说英特耐就是一个十分需要区域创新的一个产业,我们看到比如说谷 歌在中国就没有百度好,你卖书的就没有我们的当当好,你这媒体的网站也没有中国好,这种情况不仅仅在中国,你到日本也是这样,到韩国也是这样,所以在互联网的这个时代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个消费,包括手机,看日本人到中国来卖手机,在日本用的手机都是一翻打开这个盖的,中国人大部分人不喜欢这种手机,所以日本到中国来卖的时候,发现这个东西就不灵,所以在这个方面就是全球的整个的产业这个产业导致了企业的重组,也导致了他原来的管理模式重组,而这个重组带来一个让我们很兴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家看过一本书《世界是平的》这平的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机会,但这事实上我们如果真能看到这种结果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根本就不是平的。

如果说传统的行业在转移的时候,每一个乡村,每一个中小城市,沿海和内陆城市都可能成为转移目标的话,在这样的一种新型的业务的转移话,只有那些少数的城市才能够获得这样的机会,所以今天像中国到处都在搞高清技术园,软件园这个就是没有理解,就是用我们制造业钢铁厂和水泥厂的概念,来试图发展高科技,因为在这种产业的背后需要有很好的人居的环境,对这些从事产业的人这种文化的环境,能够把他们停留下来,包括他生活的成本,保证整个的生态,所以我们看到这几年像大连,包括像北京,包括成都这种城市,这个产业在不断地发展,你再看看他的背后事实上都是跟我刚才说的,很多的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看到全球化对一个软件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软件企业有多重要,这是日本的企业几乎就是最下面的线是日本的企业在他本土的市场,我们看到它机会80%、90%的业务都是来自于海外,而不是来自于本土,从这个意义上也能够看到为什么印度的企业为什么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比我们要强,就是因为本土没有多少市场,我经常说中国过去我们多少年来,政府一直在推进创新,为什么我们创新没有创好?是因为在中国不需要创新,挣钱比创新挣的还快,有可能还挣的多;就问为什么要创新呢?如果看到我们过去30年的发展里面,做什么都能挣到钱,低于8%我们认为就是不好的行业,我们如果不能够在2、3年之内得到回报,这就是认为好像我们创业不成功。

因为这样所以需要一个长期投入,耐心的创造的行业在中国就不是很发达,如果看到软件这个行业在印度,印度本土没有什么市场,必须要走出去,必须要在全球拿到这个市场,这是现在欧洲现在许多小的国家从最开始就注定了他有强大的贸易,金融包括管理在外地扩张的能够,事实上像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巨大市场,持续的市场,往往在国际化的方面也是我们不能够或者我们能力不够强的一个很大的约束,是因为我们不需要这样做,也能生存的时候,可能这种需要来调整这样的动力就不足我们看到印度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在全球这种离岸的外包,就是跨国公司转移,转移到印度是最多的,占了差不多全球的三分之一,如果说这些发达国家把工作找一个其他国家来做的话,那么30%已经被印度拿去了,我们看到因为这个他得到了一个很大的发展,所以这是一个全球在这个产业发展的一个状态,我们看到这个规律,我们传统产业的规律有一个投资回报,然后回报率,那我们看到这是几家,两家最著名的公司。这家公司他们在过去的成长,这两家公司现在都十几万员工,现在大概也是IBM未来最潜在的竞争对手,我们看到他这个公司在涨到1万人的时候用了20年,从1万人涨了3万的人时候用了3年,从3万人到5万人的时候用了一年,从5万人到7年的时候用了一年,那我们就说第一个当然大部分的企业都在20年以内都死掉了,基本上这个行业可能5年、6年、7年就一批死得都没有了活下来,所以他能找到这么多的人,也都是死掉的公司的里面的人都挪到活的企业里面来了。

像他们的这个问题,大家学MBA,肯定要回答一个问题,印度一定是在HR,人力资源管理上具有最好理论的方法学的这样的企业,比如说我到现在还对他的数据有一点儿疑问,我说你要招一个人要多少份简历,他跟我说100个人录取一个人,他现在每一年流动率在印度大概是15到25。那他现在10万人,一年流出去就2.5万,他要招进来2.5万,为了保持原来的规模他要面试250万人,我先问一个问题,第一是你有这么多人吗?第二个是如果有的话是怎么看的呢?肯定不是面试了,他说他有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用计算机来考试、来筛,最后筛到什么程度用多长时间来做?但是我想至少如果不是随来了就要的话,就是招一万人,也不可能看一个就招一个,这个背后的工作量也很大。

那我们看到他的收入规模,这些企业达到1亿美金的时候,一般都用了10几年,而到后面这几年1亿到5亿用了三年,后面用了两年到一年,这个说明什么?就是前面的这样一种积累到最后形成规模的时候所获得的这样的一种收获。我们看到中国的互联网事实上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规律,在过去我们特别注意到芯片的摩尔定律,这个计算能力和他的整个的这样一种关系,芯片的这种技术发展的关系,但是我们看到在软件和服务,包括英特网后面都有一个公式,如果我们把它总结出来的话都在描述了这个产业发展的规律。

我们看到中国在这个方面有多大的机会?第一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是一个高速成长的市场,对中国来讲我相信未来会有几十年很好的光景,这个光景并表现为我们原来用得太少了,我们原来所制造的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的程度太差了。那么我们现在看到这样的一个市场都在哪个地区形成呢?一般都在发达国家,美国、欧洲和日本,也就是说随着你社会的进步你越发达,你这个方面的市场也就越大,也就是说当他们把传统的产业,这些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时候,在这个方面他的市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一个市场的这个份额。

另外一个全球化转移的过程刚刚开始,那我们现在看到最活跃的转移就是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日本最近进步也很快,因为原来在技术转移上是最保守的,但是现在也有了很快的发展,我们看到这张图表现了美国和欧洲现在对中国市场的一个转移的速度。那么这个我们看到日本,应该说在这几家日本对中国的转移应该说也是最快的。

那一谈到这种转移,我们就会想到了我们,因为我们受过痛,我们就会想到中国过去的转移,到今天我们谈到绿色成长,谈到传统的没世不能够持续,我们要找的新模式,是不是这种转移还是同样的结果,事实上我们把这种话经常叫做外包,说把低端的工作拿到了中国。从我们自己实践走过来的体会是,并不完全是这样,外包这两个字,事实上并不完全是由他的工作的性质,就是发包的人来决定的,在某种程度上要由接包的人的能力来决定,比如说今天我们设计这个楼,这个楼的设计肯定是外包给欧洲哪一家公司设计了,这个叫外包,这个设计师可不是一个低端的劳动,这个肯定比中国设计师好,所以中国才选择了他。很多都是这样的。现在很多的手机大家如果了解汽车行业的话,汽车制造商在某种程度是系统集成商,这个发动机也是集成的,这个电子技术也是集成的,很多都是集成的,而他关键的技术并不完全表现在它的,它是表现在它的设计,市场的能力、品牌的能力,那么在很多的关键技术也是通过外包来做,所以说外包本身没有外包高低之分,只有承担者的能力的高低之分,高水平的承担高水平的工作,低水平承担低水平的工作,而这个范围相当地宽泛。

但我们看到中国的本土外包的工作发展也特别,事实上中国的企业很开放,中国的大部分企业的业务都是外包的,一会儿我们会说东软在中国做的这个外包的市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在这个中国整体的国内的外包和国际的外包,我们看到国内的外包占的比例是最大的,而国际的外包占的比例还相对地少。

那么中国在这个方面的产业的发展,有一个很好的支持,是我们的教育,我认为在从事这个产业的人的特点和我们的教育的能力,包括这个设施中国是相当优秀,我们现在每一年有600万的大学生,或者是这样就是说如果我们教育的学生都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很好的外国语,很好的技能,大概全世界的工作,让中国这个方面的工作,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人加在一起做就足够了,可能还有点儿多,所以这是一个,因为占了全球的40%的人口而大部分还是年轻的人口,这是从事这个行业,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很重要的资源。

那么下面我就来讲一下前面铺垫了一下讲这样的一个背景,然后我就讲东软是怎么样从事这个行业的,今天事实上看到这样的环境,也特别感慨,因为我是这个东软的创始人,这个是我创业的时候的照片,我们在东北大学,在沈阳,沈阳这个地方在1991年的时候有几大特点。第一个是冷,比现在还冷,这个可以证明气侯变暖,那个时候我们真的是沈阳是很冷、很污染,当地招人很困难,最重要的是那个时候我们还真不知道中国的大学还应该有商学院这个学院,或者还有商科。我记得我们在开始在1993年的时候,当我们开始要在全国建立市场的时候,我们在东北大学的数学系、自控系、计算机系我们招了一批年轻人,我是从日本请了一个搞市场的人给他们上了一次MBA课,然后大概培训了两周之后,就变成了我们现在各大区的总裁和副总裁了,他们在全国各地一人发一点儿现金,允许买一台自行车,租一个三星的酒店,要住在那儿还当办公室,那么他们就开始了创业的过程。

今天东软我们已经是1.7万名员工了,这是我们成长的轨迹,如果看到这个我们还是比较自豪的,我们从几千美金开始,现在东软是40多亿的资产的公司,目前整个的60多亿的资产,我们在A股在1996年第一家上市的软件企业,现在市值是250多亿了。那么这个过程中,我们这些创业者就是从大学里面,我是教授,因为东软的来源,真正不是为了商业目的来的,就是当时因为做教授想做好教授,突然发现做教授也得花钱,这以前没有这个认识,以前认为就是做教授就是做学问有人给钱花,后来发现教授想招一个博士也得自己交钱,买个设备也得自己交钱,学校可能给一个实验室。所以那个时候就逼得没有办法了,两个人是我的榜样。一个是北大的王选教授,一个是我们柳总,那个时候我为什么以他们为榜样?因为我当时对做买卖的人特别地看不上,我就觉得做买卖的人几乎不是好人,所以我不能从我教授沦落到这个地步,所以当时成立公司的时候,我们就叫研究所了,我当时叫所长,我不好意思叫总经理,所以注册的时候人家还不给注册。后来我们就跟人磨一磨弄一个括号,当时叫东大二派软件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这是注册,然后等到名片上就把括号拿掉了,做了好多年的所长。

但是那个时候的目的就是说,怎么样通过产业的发展拿钱,所以说这个看来学MBA就十分重要,我当时就觉得说只要成立一个公司,公司就应该有钱,当时的这个第一个感觉。所以说就成立了这家公司,突然发现这个公司比当教授还费钱,你还得冒险,还不稳定。所以逼得就从教授这边对这个产业投入更多了。那如果看到我们过去的人的这个格局,那么也是这样,事实上现在每一年,去年我们在金融危机下,我们还净增了2000人,那么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企业整个的发展需要。

另外一点东软能够走到这一点,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治理结构,董事会的建设。最开始我们跟联想差不多,我们最开始是,我是教授嘛,东北大学出来做东北大学的教授出来创业,理所当然地所有的结果都归功于国家、学校、党和人民。那么后来就我觉得说要创新,事实上那个时候还真的不知道说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现在叫期权还是MBO,但是我们最早的就让我们的员工开始持股,那个时候持股便宜,因为刚开始创业嘛,所以我们的员工就当是拿掉了这个公司25%的股份。

那么而且我们还没有经历过后来的什么MBA等等的,从最开始就把这个基础打牢了。6年之后1996年,我们在上海资本市场上市的时候,突然让我们实现了一个梦想,就是这些年轻人期待成为百万富翁这个事实,再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中国也实现了,这个让我们感觉到很兴奋。

所以从那之后我们在公司的建设,就越来越像一个公众的公司,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来建设,如果看到我们今天我们的股东,我们的股东是有,或者说投资者是有选择的,选择的目的是为了我们有一个全球化的文化和对全球的理解。首先我们德国人SAP是我们的股东,我们有荷兰人,飞利浦也是我们的股东,美国人英特尔是我们的股东,还有东芝,日本人是我们的股东,还有上海宝钢国有也是我的股东。当然我们员工是一个,应该说是相对于最大的股东吧,跟我们东北大学差不多这样的一个股份。

那么在这个建设过程当中,事实上也是东软的国际化的过程,那如果看我们现在做的业务,因为做软件事实上软件这个词看起来很宽,但是如果我们把软件细分的话,东软不可能什么都做,我们只选择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叫解决方案,那就是我们面向中国的市场,一个叫产品工程,我们面向全球的市场。而我们在面向这两个产业的时候,我们的基础是创新知识产权,我们持续的收入是服务,通过服务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空间,事实上我们为什么选择中国市场,我们认为中国在未来的二十年,我们在中国本土的服务市场,可能是全球跟美国市场差不多的市场,所以我们从现在一直持续的准备,我们会拥有这样的机会,事实上在过去的19年我们获得了很多的机会,比如说电讯,大家如果发短讯的时候,有可能三分之一要用到我们的软件,因为短信后面的是东软的软件,如果大家用联通的手机结算,打帐单可能这个比例就会更大,如果大家用手机上网,这个后面我们也是做了大量的系统,包括现代的手机的终端的管理就和运营商的合作,电力我们在国内差不多30%的风格,如果各位在北京交电费,查电表等等的后台的管理软件等等我们20多个省市,用我们这样的系统,大家如果股票的话,我们上交所后台的恶意炒股票的监管,这个系统是我们开发的,在监控不良的行为,包括外汇交易中心还有许多的银行,中国有一半社保的人口交保险帐户退休养老在利用我们的软件,政府我们国家的中国人口数据库,国土资源数据库,还有这些质检等等国家的大型的数据库,企业方面我们给一些大型的企业,包括像海尔跟我们合作了大概十几年了,这是一个方面。

我们看到这个方面,我们相当于在打造一个公司,像中国的电力公司和自来水公司,现在我们看到几大基础设施,已经变成一个企业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电、水、通信未来是信息,就是任何一个现在信息要没有了,大概很多的部门要停了,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所以我们不是做桌面上的东西,我们是做背后的东西,是支持企业更高有效的运行的东西,另外一个我们是做在产品内部的东西,这个方面我们大概有6个方面,大家如果看到这些东西可能会也是我们的客户就是如果大家开奔驰宝马,这种高档车很可能就是里面我们的软件,如果你用手机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有可能就我们软件,雅马哈的电子钢琴,索尼的电视机,松下的家电,还有索尼的照相机等等,我们如果在医疗,一会儿我会讲一下创新,刚才我说到这几个领域里面,我们都是和跨国公司联合创新,为他们提供服务,但是我们还有自己的一个品牌,我一会儿它做到创新,来做一个例子,比如我们西区在全球安装了1300多台,在这个领域里面我们很幸运的做一个软件公司,加入到和GE、飞利浦、西门子、东芝,这几家公司竞争的队列,如果别人问我们的时候,你们在全球排第几,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排第六,地六是什么概念呢?是一共就6家,最后一名就是第六,就是我们进入飞机一样,你排第二和第一就是两家,这个给我们带来一个很好的发展的机会,另外这个我一会儿举这个例子,那现在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目前我们公司的营业额30%来自于国际,但是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它倒过来,70%来自于国际,30%是要来自于中国,这是我们现在不断地发展的市场,而在这个过程中去年我们收购了三家芬兰公司,带了一家罗马尼亚的,还有一家美国的公司,昨天我们刚刚宣布收了一家德国的公司,在这个过程刚才刘总讲的这个东西,我这体会特别深,事实上我自己花了相当大的时间,是谈领导层,谈员工还跟工会在谈,在德国有公司很厉害,你要改变一个组织结构,要裁员所有的事都能得到工会的同意,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遇到了一些我们从来没有过的这种挑战,而这种挑战包括我们谈到国际化,谈到文化的融合,当我们谈到欧洲的时候,我们发现芬兰人跟德国人跟罗马尼亚人本身就不是一个文化,就需要我们在很精细的方面,做很大的工作。

那么在国内我们不断地建立我们的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这是我们在全球布局,那我下面就简单谈一下体会,第一个对我们这个行业,创新和国际化两大主题,对我们是很重要的,而过去我们讲创新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讲自主创新,我们中国讲的自主创新讲的太多,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容易产生误导,就把自主创新,变成自己创新了,这是我们过去的就是不让别人参与的创新,坚决的,彻底的纯粹的自我创新,在这样一种创新的模式下,事实上我们过去浪费了很多钱,浪费了很多时间,进展也不是很大,而今天我们看到了全世界都在联合创新,就是协作是创新,在全球创新网络上通过合作,而目标把技术变成价值的过程中,要效率,要成本,要速度,而这几个方面,我们的优势就表现的很充分了。

我举个例子,大家看这几个设备,东软是卖软件的,我们一开始卖一个软件,人家看我们拿一个光盘,说你这里面的东西能用多长什么?是不是磨一磨就没有了呢,这也没有多重你怎么要这么多钱?所以我们最好的软件,可能几千块钱几万块钱,后来我们逼的没有办法,我们就弄了一打CD光盘,卖的软件没有多少,说明书演示等等把这个盘的厚量加大,这个价值还是上不来,后来我们就找到了另外的方式,比如说大家看这台CT,这台CT可以卖到300万、400万,也可以卖到1000万,而在卖到300万和1000万这个价值的时候,它的原材料的成本可能就是100万到300万,其他的东西就是IP创造性,还有一个好处呢,却没人能挑这个软件,也不撤,他买的是一个设备就是按了几个按纽,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这种设备付完钱之后,每一年要付7%到8%的服务费。

你只要用你就得用,要不然坏了就没有修了,还有一个特点这项的任何一个部件如果坏了,它的利润率都是100%,或者更多。像汽车部件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就做了CT,把我们那个软件就装到CT,我们卖的是CT,赚钱的是软件,这个因为做软件的这个行业,做软件是一种梦想,所以我们不仅找到大家看到底下这个防火墙,我们在国内一直都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过去我们网络安全我们是卖一个光盘,这个光盘卖到每个人的话就给几十块钱,这个现在和这一个东西就贵了,看你要多高的。这个就是一大组,这一组可能就上百万,所以软件和制造业的结合,我们把它看成一种创新,就是所以有人说东软做什么软件,你们怎么还有硬件,我们说我们是拿软件创造价值的公司,什么样能够创造价值,我们就会迅速移到这个方面,另外一个我们讲开放的创新,特别是在知识创新,东软有很多和跨国公司联合的实验室,包括我们跟日本在汽车辅助驾驶上的技术,那么现在已经被全球很多做汽车的大公司他们做汽车来使用。

刚才讲到医疗,我们还在品牌的创新上大家看那个CT,这个CT,东软卖的时候,打的是东软的品牌,现在飞利浦像全世界卖的时候,打的飞利浦的品牌,而这个制造都是由我们在沈阳的基地来完成,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品牌作为一个分开,而这个方面我们在市场上也获得了一个很大的收获,另外东软在除了发展我们的企业之外,我们在过去7、8年我们建了三所大学,现在我们的大学里面有26000多名大学生,学习IT技术,就学习这一个专业,每一年毕业5000、6000人,东软每一年根据我们的需要,用这个学校,培养我们需要的人,不会走需要面试100万人,和50万人,30万人的这条路,我们希望我们获得的每个人都是在提前几年认真进行打造和训练。

那么最后我做一个总结就是中国信息和软件服务业有很大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来自创新,来自国际化的一个进程,中国的企业,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由于我们有自己本身的优势,我们会获得一个相当持续的可持续成长的这种发展空间,而根本是在于我们选择一个特色的创新的路线,谢谢。

相关专题:

中欧北京新校园系列活动

公司公告:

[2010-04-22]中国软件:重大事项进展公告

[2010-04-21]中国软件:公司章程(2010年4月)

公司新闻:

[2010-04-22]“中国软件”公布重大事项进展公告

[2010-04-22]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重大事项进展公告

[2010-04-21]中国电子所属中国软件在国家安监行业应用中接连中标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欢迎访问凤凰网汽车2010北京车展专题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dinghl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