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主粮不可贸然商业化
近一段时间来,转基因水稻能否商品化的争议愈加激烈。特别是在最近召开的全国“两会”中,转基因食品再度被热切关注。这两天,更有媒体报道称,在湖南、湖北的一些超市中,有转基因大米出售。
转基因主粮进入市场,于法无据,国家目前并没有放开转基因大米的商业化。据称农业部门已经介入调查,一些超市也已将转基因大米下架。显然,由于转基因主粮本身充满了争议,这件事情不会因为转基因大米的下架而立刻平息。
根据目前的定义,转基因技术是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形状的物质。从研究角度看,转基因的技术推进已有不短的时间。
对于人类而言,转基因技术或是天使,或是魔鬼,既可能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福音,也可能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损害。关键问题在于,科学界至今不能确认,转基因食品究竟有无可能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造成重大伤害。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特别是主粮的商业化问题显得有些敏感。
在我们看来,转基因食品在当下中国所引发的争议,看起来相当复杂,但归结起来,不外是科学逻辑与商业逻辑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从科学角度看,这件事情很麻烦,是因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短期内得不到明确认证。
3月5日,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愿意做志愿者“试吃”,如果两代人没有问题,转基因(大米)就是安全的。袁隆平院士的这个意见,其实是表明,在科学层面验证转基因主粮的安全性,需要相当长的周期。但如此漫长的试验周期,又与当下部分人群的商业利益发生冲突。
主张转基因大米安全性没有问题,主张转基因大米应通过适当的商业化,以造福于普罗大众——持这些意见者,多为转基因技术的一些研究者,以及转基因食品产业界中人。在政府层面,农业部门也认为,转基因技术在高产、抗逆、抗病虫、提高营养品质等多个方面优点明显。
这也就说明,如果转基因大米不存在安全问题,那么,相关研究者与产业界人士倒真是在做为社会造福的事情。尽管在为社会服务的背后,也明显有商业逻辑在起作用。不过,商业逻辑本身无是非可言,也不必将其刻意涂抹上价值判断层面的色彩。
要看到的是,当科学逻辑与商业逻辑无法完全融合,甚至会发生冲突的时候,政府主管部门必须拿出主见来。遵循必要的政策逻辑,坚持决策程序过程的正义性,这是农业主管部门所做的决策能够使社会大众信服,又不至于给未来留下隐患的关键。
鉴于转基因食品,特别是主粮的安全性研究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主管部门断不可急于宣布转基因主粮的安全性。诚然,由于不同转基因食品在人们食品消费中的比重大不相同,其可能的危害性自然也不会一致。但就原则而言,在没有明确的科学结论之前,任何对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性之外其他方面的重大意义的欢呼,都不是一件明智之举。
进而言之,转基因主粮的商业化行为更不宜激进。毫无疑问,多一份谨慎,比冒失前进来得合理。毕竟,至少到目前为止,依赖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在保证粮食安全方面,并没有大的问题。而从国际社会的实践看,转基因作物,尤其是主粮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在全球都备受争议。很多国家目前都选择暂时停止商业化种植来应对争议,我们也不妨取这样的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在转基因主粮的商业性销售不可贸然前行之时,在中国土地上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同样必须谨慎。以实验性种植替代商业化种植,仍然是当下的理性选择。湖南等地一些超市货架上的转基因大米则警示人们,这件事情如果把关不好,态度模糊,很可能会给未来的管理造成大的麻烦。一旦转基因大米存在安全问题,则善后事宜就更难处理。而在目前的政策许可范围内,一些被添加了转基因原料的食品,也应该做好标识工作,以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
说到底,这件事情,根本上是个科学问题,而不是民主问题。有学者提出,转基因主粮是否推广,应该听取民众意见,而不是由少数学者来决定。这样的意见也值得商榷。假设转基因主粮存在安全隐患,即便99%的民众赞成大规模应用,又怎能唯多数人意见是从呢?所谓程序正义,是在尊重科学前提下的程序正义。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mad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