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转基因大米最迟5年上老百姓餐桌(图)(2)

2010年03月23日 08:46大洋网-广州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审批机构成员信息成谜

恐惧和担忧,往往来源于信息的缺乏。与喧嚣的网络相对,官方的回应显得很低调。面对诸多质疑,农业部曾回应,证书发放是“经过严格的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等5个阶段的多年安全评价,依据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转委会’)评价结果做出的决定”。

问题在于,成员构成等转委会的信息一直没有公开,外界可知的权威信息非常有限。

即使在转基因水稻的批准时间上,舆论也一度争论不定。去年10月22日,一份名为《2009年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出现在“中国生物安全网”上。但有业内人士发现,“当时名单上并没有两种转基因水稻,那是去年11月27日才加上去的。”

华中实验室则告诉本报记者,“华恢1号”和“Bt汕优63”品系安全证书的签发日期是2009年8月17日,有效期为5年,适用地为湖北。

科研人员“以身试稻”

转基因水稻是否安全?这种担忧普遍存在,并非毫无根据。被广泛用作论据的,是几则国外的研究案例。据了解,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全球最大的种子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出产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对人体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2008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了长时间喂食转基因玉米的小白鼠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至于长期食用转基因水稻对人体是否有害,科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论。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薛达元是环保部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首席专家。他说:“食用转基因水稻‘相对安全’。所谓‘相对’,是指目前所有的实验、检测都证明了它的安全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受制于现有技术的局限性,不一定能检测到所有的风险。”

华中实验室的研发人员则“以身试稻”,“以正视听”。华中实验室回复本报记者称:“近年来,我们的科研人员一直在食用转基因大米,他们健康状况良好。”“转基因水稻一旦被批准商业化种植,我们研究者的米缸里肯定都是转基因大米。”

“水稻是中国的主粮,我国科学家研发转基因水稻从一开始就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国家为我校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发放安全证书也是慎之又慎。”

除了安全,人们也好奇大米的口感。“以身试稻”的研发人员告诉记者,该校研发的转基因大米与普通大米相比,“没有任何不同,事实上它就是杂交稻米”。“我校研发的转基因大米口感良好,二次加热后外观和口感均无明显变化,达到国家优质米的标准。”

知识产权与涨价的担忧

转基因作物的开发主要依赖于标准化的技术、方法和元件,包括许多大型跨国农用化学品公司在内的国外机构已在这些领域申请了至少59项专利。

不久前,一份名为《谁是中国转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正在申请商业化种植及在研的8个转基因水稻品系,无一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上述8个转基因水稻品系至少涉及28项国外专利技术。这些专利分别属于美国孟山都、德国拜耳和美国杜邦这三家跨国生物公司。此次颁布证书的两种转基因水稻,至少涉及11~12项国外专利。

专利的归属,将直接体现在未来种子的价格上。报告称:“如果转基因水稻商业化,那么中国农民可能会面临种子价格不断上涨的风险。”方立峰进一步分析:“如果种子价格上涨,不排除生产者会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未来,转基因大米的价格有可能更昂贵。”

对此,华中实验室直接回应:“以为我们使用了多项国外合法有效专利,是误解或猜测。”此次获批的“华恢1号”和“Bt汕优63”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他们表示,此次获批的“华恢1号”所用的育种材料,是我国已推广多年的优良恢复系“明恢63”,其中,转入的抗虫基因是由中国农科院科学家自己修饰的,并已取得专利。“华恢1号”的转基因方法已在我国申请了专利保护。“可见,该转基因水稻品系的核心知识产权属于我国。”

对于被指两种转基因抗虫水稻涉及12项国外专利,华中实验室明确表示,这12项国外专利中, 只有4项在中国提出了专利申请,1项未获授权;在授权的3项中,1项已于2009年在中国过期失效,另外2项专利的权利内容,与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水稻采用的技术、方法、材料完全不同。“其余各项均未在我国提出专利申请,不存在侵权问题,也就更不存在支付专利费的问题了。”

“对于专利的问题,相信农业部门很清楚怎样规避和使用。”薛达元表示,转基因产品往往涉及数十种专利,在科研工作中,有时会跟专利所有者签订协议,用于研究时不涉及专利问题,但商业化生产就会涉及,“具体情况都在协议里有约定”。

此时的中国,关于种子专利的争论,更像是一把双刃剑。相比于规模庞大的国际种业公司,国内种子企业的弱、小、散的局面并未改变。乐观者认为,可以借转基因水稻的机遇一搏;悲观者则认为,国内种业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创新能力已经迫在眉睫,仓促上马,并不一定能“一击必胜”。

此前中国引进转基因大豆的经验,已成为一些学者担心的理由。农业部一位专家此前表示,国外出油率高、价格低廉的转基因大豆已经严重冲击了国产大豆,如果我们不能正视现实,会有更多的农产品被国外转基因产品冲垮。

但这也成为国内加快、加大转基因产品商业化途径的理由之一。

转基因棉花:前车之鉴?

本次获批的两种转基因水稻,据称在位于湖北省的实验区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因为“能控制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

对农民而言,“转基因水稻在种植技术方面并没有特殊要求,种植时间、播种方法、田间管理、储藏加工等都与普通水稻一样。最大的不同是减少80%的化学农药用量,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农民购买化学农药的支出,而且大大减少了施用化学农药的人工投入,使整个生产成本降低,效益增加,同时保护了环境不受化学农药污染。”

华中实验室表示,我国水稻单产近20年来的年增产量从未超过1%,而转基因水稻可提高约8%的产量,“这只是实现‘绿色超级稻’构想的第一步”。所谓“绿色超级稻”,其构想的基本目标是:不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使水稻生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在农业部研讨会上表示:“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还没有直接能增产的转基因作物。因为增产涉及的基因很复杂,我们现在还没搞清楚,还无法转移‘增产基因’,最终达到增产目的。”

另外的反驳者则认为,农药量减少80%是个“神话”,因为我国的水稻病虫害与其他作物相比较少,用常规的防治手段基本就可以防治,不一定非要用转基因的技术。

在这个问题上,已有十几年商业化种植历史的转基因棉花,近两年已成为一个负面例证。2009年,江苏的转基因棉花出现减产之忧,并出现次生虫害。记者了解到,这些棉花的抗虫基因主要针对棉铃虫,但可能很容易染上其他病虫害。这让危害次于棉铃虫的其他害虫反倒成了主要的灾害。棉农不得不加大农药使用量。“高峰时期,棉农可能3天打一次药。”有业内专家告诉记者,“部分棉农表示不会再种转基因棉花了。”

郑风田在博客中援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话:“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

名词解释:转基因技术是指将一个基因片段从一种生物体中分离出来,通过修饰后导入另一种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的技术。

中国转基因水稻发展进程示意图

目前:已发放安全证书,允许两种品系在湖北省内试验种植——不得出省

未来2~3年:进行品种审定,发放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

5年后:商业化种植

转基因粮食是否安全引发激辩:

相关专题: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之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颖   编辑: wangft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