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 琼岛楼市跳涨免蹈覆辙考验调控智慧
⊙马红漫
国际旅游岛概念猛然间催生海南炒楼狂热。如何避免重蹈前期覆辙,已然在考验监管部门的智慧。
据媒体报道,在海南省决定全面暂停土地出让和审批新土地开发项目之后,海口、三亚及琼海等多个地方楼价应声跳涨,甚至一日一价,当地楼市再现疯狂。游资大举入岛炒楼,且其中弥漫的投机氛围如此浓烈,市场对此不乏担忧。
“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这是90年代初流传于坊间的一句戏言,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海南楼市对投机者的吸引力。1988年海南建省,在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大批人才蜂拥入岛,居住刚性需求陡增,土地稀缺性渐次显露。当多数内地城市居民尚未触及“商品房”概念时,“炒楼花”已成海南房地产界的一个时髦词汇,投机炒作很快超越刚性需求,成为拉抬当地房价的主要推手。据统计,在当时总人数不过655.8万的海岛上,竟然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就在琼岛楼市崩盘前三年左右,房价涨幅竟超过了4倍之多。1992年,海南楼市泡沫破灭后,当地经济也由此陷入了长达10年的沉寂期,随处可见的水泥垃圾和烂尾楼,写尽了繁华落幕后的凄凉之景。
相形十几年前的楼市崩盘,此次热钱大举入琼所聚集的风险或许更大。随着国内楼市几度飙涨,热钱已数次进出楼市,投资者的嗅觉历练得愈加敏锐。岁末年初,各大城市的房价在调控大棒下胶着气氛渐浓,是否还能延续此前的飙涨态势尚不明确。此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题材,恰恰给闲置游资提供了炒作的理由,投机者因之而趋之若鹜。据统计,目前有超过4000亿元的资金流动到海南大肆圈地,这让海南楼市逆势上扬,不仅前期同全国楼市一起虚高的房价未有改观,新的泡沫又被热钱搅起。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相形十几年前海南建省之初大批常住人口购房的刚性需求而言,如今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就是要服务于观光游客,其本质是要满足“候鸟式”游客的需求,并非直接鼓励省内常住人口的增加。因此,借国际旅游岛题材炒作房价,其中的投机成分较之前的房产泡沫甚至还要更高。
海南当地政府部门已对楼市的异动有所察觉,遗憾的是,宣布在今年3月底前暂停商业性开发土地出让、暂停审批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本是向投机者提出制度警示的举措,却被闻者南辕北辙地“误读”了。土地市场的短期断供,表面上将外来热钱拒之门外,但却在实际上加剧了现有入市土地的稀缺性,房地产市场供求失衡的局面直接拉抬了终端楼价。海口市海甸岛甚至有个大型地产项目,一夜之间突然封盘,暂停对外销售,“一房难求”局面再度上演。先期入市开发商所获得的强势地位,再度增添了海南楼市的投机魅力,不仅让“两个暂停”调控措施的绩效大打折扣,反而成了房价飙涨的理由。
“头痛医头”式的监管举措碍难奏效,抑制热钱炒楼冲动尚需从体制深处综合调控。一方面,在当前制度门槛下,电信、石油、铁路等“最赚钱”行业仍处于行政垄断状态,民营资本尚难涉足。而市场化较为充分的行业,利润空间已十分微薄,对习惯于博取厚利的投机者而言吸引力非常小。再加上前期退出的“煤老板”一时间投资迷茫,手中数千亿的巨资极有可能化身投机资本,社会热钱规模日趋庞大。市场调查显示,浙江民间资本可能是海南炒房团的主要来源,而这些投资资金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在煤炭行业整合之后,转向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所以,遏制楼市投机的长期举措,还在于积极拓展民间投资合法渠道,让社会资金不再因“居无定所”而变身热钱。另一方面,楼市之所以具有投机魅力,主要就在于其中蕴含的暴利机会。所以,让楼市回归普通行业性质、经历市场洗礼十分重要。
以笔者之见,海南地方政府不妨大规模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同时限制具有旅游岛题材楼盘的供给总量,最终让投机者之间自行博弈,让普通公众利益不会因此而受损。这或许是短期内遏制投机恶炒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系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