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抗旱救灾政府应善做“减法”

2010年03月22日 09:02新京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西南5省的旱情牵动人心,5000万人受灾、2000万人饮水困难的严峻形势,让抗旱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在不少地方,有关方面为保墒情,保农作物产量不惜工本、不遗余力,在一些地方,已出现大批民工返乡抗旱的情况。

但必须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旱灾对农民的威胁,光做“加法”是不够的。此次受灾的许多地区偏僻闭塞,交通不便,有限的一些经济作物,如辣椒、甘蔗等,是当地农民赖以为生的经济支柱,正因如此,一旦旱情紧迫,经济支柱受到动摇,从政府到农民,都会竭尽全力抗旱保苗。

因为这些地方抗旱基础条件恶劣,故而不得不将在外打工的亲人千里迢迢召回家乡,帮助抗旱。桑梓之情,血浓于水,这种精神和行为固然令人感动,但舍弃城市里的工作回乡抗旱保苗,所保住的不过是区区之数,所付出的却是丰厚得多的打工收入,投入产出比并不划算。

因此从根本计,抗旱不仅要善做“加法”,也要善做“减法”。所谓“减法”,就是在偏僻闭塞、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放弃一些投入大、收效低的耕地,将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适当集中,把贫瘠土地上的农民,妥善地迁徙、安置到资源相对丰富、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

不仅如此,由于户籍、社保、住房等问题,许多进城民工未能在城市中“住下来”。他们的亲属仍不得不留在农村,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有关方面应该趁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有利时机,让一部分民工城市化,让留在农村的农民,获得相对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加法”不好做,“减法”做起来更难,西北地区实行生态移民已有多年,进展始终缓慢,三峡库区移民工程,至今仍是许多地方政府和移民的一块心病;至于农民工城市化,更是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被公认为老大难问题。但是,“难做”也必须着手去做。惟有做好“减法”,才有利于生态平衡的重建,也才能把旱灾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相关专题:

罕见旱情侵袭15省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陶短房   编辑: hanfn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