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周长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痒过七年
作者:周长辉/文
我们在夏末秋初启动的2009年“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评选在深秋里收获 -- 得出了“25+1”榜单,而今适逢一场好大雪,瞬间将北京妆扮成一个银装素裹的美丽的冬世界。太史公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这场雪仿佛在提醒我们,到了该盘点、收藏和为明春准备种子的时候了。
由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和《经济观察报》联合举办的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评选,在此之前已经成功举办七届。前七届的评选在模式和流程上基本是一成不变。七届之后,当我们开始准备举办这届评选的时候,我们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反省一下,要不要变化一下,要不要创新一下?
这可能是碰到了那个敏感的数字“7”的缘故。据说七年之痒是有生理学道理的。这个道理的核心内容是说人的细胞更新要经历一个七年的周期。通俗地说,七年前的那批细胞在七年后的今天将带着它们所饱含的情感与理性退出“历史的舞台”。如果一对恋人或者夫妻严重依赖于七年前的“细胞”基础而不追求co-development(即所谓与时俱进之意也),那么他们则有遭遇七年之痒的极大风险。
我们和经济观察报也“痒”了一下,但我们是积极地“痒”了一下,“痒”了一下我们的评选的理念,“痒”了一下我们的评选定位,“痒”了一下我们的评选流程。今天回头看这届评选的过程和结果,我真是为我们能“痒”了这一下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们的这一“痒”实与“7”这个数字无关,而是时代发展使然。2008-2009,用“波澜壮阔”来形容中国人的经历,应该恰如其分。奥运的辉煌,汶川的坚强,改革开放30年大激荡,建国60周年的大阅兵,金融危机中的另一种峥嵘岁月,从G20到G2的呼之欲出,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型,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觉醒….时代的大背景,谁不“痒”都不行!
首先,我们把反思的目光聚集在“最受尊敬企业”这几个字上。我们首先问:这几个字中,关键字是什么?
我们认为是“受”字。
往界评选流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企业自报材料,表示参与评选,方可纳入评选体系。这等于是说要在那些想让别人尊敬的企业中评出个一二三等而已,而那些谦谦君子们则与此评选永远无缘了。显然,这不是在强调“受体”的感觉。“受体”的感觉应该在逻辑上与“我爱你,但这与你无关。”一致才对。用最受尊敬的导演评选(某些媒体可以考虑举办此评选!此创意免费!)来类比也许最贴切。假如我们举办最受尊敬导演评选,大家都能想到有些导演一定是躲得远远的。但这是否妨碍我们尊敬他们并把选票投到他们的头上?
接下来的问题是:“受”谁尊敬?
往届的评选的核心环节是把包含一个长长的企业名单的调查问卷发放到诸多大学商学院的MBA同学的手上,那些配合的MBA同学会在这一个长长的名单上勾出他们认为最受尊敬的企业名字。尽管MBA学生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群体,但仅仅基于MBA同学调研,不论这个样本多大,都难免让“最受尊敬企业”有“最受MBA尊敬的企业”之嫌。
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企业”?
在往界的评选中,组委会事先根据企业的企业报表里面的一些所谓客观指标(比如利润率、销售增长等),在每个子行业中筛选出前几名,这样,由若干个子行业的前几名组成一个长长的企业名单,然后把这个名单通过问卷发到MBA手里。不仅如此,在前几届的评选中甚至还有明文规定,一个企业至少需要有N个亿的资产方才有资格进入评选体系。显然,这样的评选成了“大企业俱乐部”的评选。
我们今年组成了一个由若干名具有不同领域专长的管理学院教授组成的学术指导委员会。我们委托他们来反思流程,来创新流程,来把握流程。这个指导委员会的一致理念是,如果我们要评选遵守尊敬企业,我们的评选过程应该是令人尊敬的。我们认为,一个令人尊敬的评选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可信性,应该在评选范围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在评选流程具有严谨性和合理性,最后还要做到程序上的公正公平性和信息的公开透明。学术指导委员会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研发和反复研讨,这其中包括仔细研究奥斯卡的评选过程和诸多国内外各类企业排名评选,以及包括在北京对一个随机“受众”样本和一个专家“受众”样本进行深度访谈。最后,我们决定采用“提名-初评-终评”的三阶段评选流程。
提名而不是报名,就是要强调“最受尊敬”的“受”字。没有了行业的前几名筛选,没有了所谓客观指标,没有了报名程序,此评选不再是少数大企业的特权。让我们把哪些企业入选参评的任务交给500名可信的提名人吧!让他们来生成候选企业“池”。我们认为,管理学院的教授、专注于企业与管理类报道与评论的媒体记者和编辑,管理咨询公司的顾问、专家和分析师,这三类人群对企业有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并具有第三方立场和意见表达倾向,他们应该是最好的提名人。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尽可能地照顾到这三类提名人的地理分布和专业组成。
既然要突出“受”的感觉,我们就不能再要求提名人根据任何框制的定量指标体系。我们仅仅提出了两个标准,一个就是底线标准,一个就是亮点标准。我们常常用来类比的一个例子就是那个第一个曝光三聚酰胺问题的记者。这名记者之所以能赢得全国人民的尊敬 – 尽管他不是什么大记者名记者,一直一来都很普通很无闻 – 就是因为:第一,他从来没有任何违法职业操守的记录(所谓底线标准);第二,他那第一个把三聚酰胺问题曝光于天下的勇气与良知(所谓亮点标准)。一个令人尊敬的企业也一样,它不一定是大企业,不一定是知名企业,它可能在遥远的地方一直在默默地但却本分地做事情,如果它有一两件事情让一些“受体”感到很了不起,那么这家企业就可以入选上榜。
我们认为,提名制和“底线标准+亮点标准”是我们今年评选的一大亮点。
我们今天评选的另外一大亮点是程序公正和公平以及信息公开透明。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和公平。基于程序的公正公平是一种能让秉持自由、民主与科学理念的人最能接受的相对公平和相对公正。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先确定游戏规则,然后一经启动,评选的流程就上了自动运转的轨道,就像海尔的冰箱生产线一样,是这个轨道循序渐进地产生各个阶段的组装产品直至最终的成品 – 最受尊敬企业榜单,期间没有任何个人的偏好和意见可能具有超于“充其量仅有一票权力”的影响力。当每个阶段榜单出来,我们要在几个主要的渠道进行公示,公示期间如果有任何人对上榜的任何企业有异议,只要这个人,第一有真凭实据,第二是实名举报,我们组委会就会立刻启动一个核查程序,一经核实所投诉企业的问题,该企业则被撤下榜单。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两次启动了核查程序。现在,最终的25+1榜单已经正式推出公示,我们欢迎监督和举报。
我们今年的第三个亮点是不预设主题,我们把主题识别留给提名人。每个提名人对所提名企业都出具理由。我们采用文本编码和提炼的研究方法,对所有提名理由汇总分析,最终生成出现频度最高的几个理由作为年度评选主题,这就是今年“社会参与和责任担负、科技创新与学习成长、客户导向与行业影响”主题的由来。有了主题,我们就可以按照主题去选取那些获得较少频次的提名但是被提名理由与主题最贴切的企业。即使我们在流程上很多环节做了创新,按照被提名频次选入25榜单的企业一定会因为统计学的一些基本道理呈现对那些大而知名的企业系统偏向。因此,我们用主题作为补充选取机制,实际上是要尽可能做到评选范围的拓展和包容。无锡尚德就是这样成为25+1的1的。
需要提及的一点是,中间的过程仍然有一些“没想到” – 给我们带来一些惊喜。第一个没想到是当我们汇总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提名投票后发现,被提名企业是那么高度的集中和聚集。这说明“受体”的高度共识,说明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一革命真理,也说明了我们设计的流程是非常有效的。
第二个没想到的是一些在往届评选流程永远都不可能有机会的企业跳入我们的视野,带给人兴奋和新的想象力。火锅链锁企业海底捞,不但被提名,还一直走到TOP60,最后仅仅以几票之差没有进入最终的25+1。虽然最后没有进入25+1,但不影响我们对这个企业的格外喜爱和敬意。海底捞已经证明了它的了不起了。
第三个没想到的是有几家在过去曾经有过明显的过失,但被提名甚至多票提名,我们认为这显示了国人的宽厚与包容。水至清则无鱼。世界上也不存在绝对完美的企业组织。更何况在我们转型的经济环境中,企业在进步与成长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而已。但是中国企业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企业的“受尊敬”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受尊敬”。“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尊敬是需要包容和体谅的。
对外经贸大学的范黎波教授全程参与了此次评选,他说这次评选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一次实践,我非常认同。建国60年到今天,妄言之,我们不妨可以粗分三个阶段,反科学阶段(大跃进、文革等)、前科学阶段(摸着石头过河)和科学发展阶段。我们举办的评选的前七届是在没有经验甚至可资参照的情况下的锐意探索,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恐怕属于前科学阶段。我们在“痒”过七年之后,重新反省,大胆创新,我们不敢说我们所做的是完全或者绝对科学的,但至少是秉承科学精神和沿着科学逻辑求发展的一个良好开端。西窗含雪色,回首看评选,我们费了很多心思,我们花了很大气力,但是我们觉得挺值,没有瞎耽误工夫。(作者为北京大学案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2009年11月12日于北大燕园
相关专题: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财经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财经",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k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