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演讲实录

2009年12月08日 12:50凤凰网财经 】 【打印共有评论0

凤凰网财经讯 2009年12月8-9日,21世纪中国经济年会在北京嘉里中心举办。以下是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刘伟的演讲实录: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经济学院院长刘伟:谢谢主席。非常高兴受到邀请参加2009年21世纪中国经济年会,也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做一个闭幕词的演讲。我今天上午有课,下课到这,七位我听了两位,前五位没有听到。但是给我很强烈的印象是什么呢?从2007年6月,从美国开始发生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的经济衰退,冲击中国的经济到现在有两年半的时间了。那么我们现在说说后危机也好,或者危机冲击下的中国经济也好,我们坐在这里,我们有政府的官员,有经济学家,有企业家,有政策和理论的研究者,我们聚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够好的摆脱危机,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经济有效的发展。我刚才看到这七位主题报告的题目和我听到两位主讲的内容给我一个很强烈的印象,就是大家一个共同的感受,走出危机也好,解决发展问题也好,实际上关键就是两个字,办法关键就是两个字的问题,什么呢?就是“创新”。包括我们说市场的创新,包括生产要素的创新,包括产品的创新,包括管理水平和方式的创新等等。这一系列的创新是解决我们问题的根本。

实际上我们现在讨论从美国发生这一场深刻的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来说。最根本的原因90年代放松了创新,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为了解决创新问题找出核心的症结,如何运用宏观政策,或者是货币政策来降低经济增长当中的成本。那么怎么降低成本带动增长,从而一方面拉动经济增长,一方面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呢?人们发现有一个很简单的捷径,就是持续的降息,不断的降低利率,使得人们使用货币和资本的代价降低,这样起到一石两鸟的作用,一个降低成本,降低通胀的压力,另外一个激发人们投资的热情,使得投资成本降低,回报率提高,投资者更愿意投资,这样拉动经济速度的提高。70年代以来一直采取这种政策受到比较好的效果,带来了很长一段时间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但是这一种经济增长背后的最大的一个代价是什么呢?不断的降息拉动经济发展,意味着不断降低进入市场项目市场竞争的标准,是以牺牲进入投资市场的项目的质量为代价,来增大进入市场投资项目的数量。以扩大需求的规模作为收益,但付的代价是什么呢?是降低了实现需求,支撑需求的供给的质量,是这样的一个逻辑。

那么这种问题为什么在美国90年代以前没有引发危机,我们知道在冷战时期,美国的技术投入、科研创新力度是非常大的。冷战结束之后,大量的军事技术转移到民间,转移到民用产业。这样在美国这种技术强有力的创新体系支撑下有一个结果,就是它的宏观经济调控不断的降低,进入市场的标准降低需求,这样危机没有发生。但是我们知道军用技术大规模向民用产业转移,通常十年或者略长一点,进入新世纪特别冷战结束之后在90年代,美国放松了它的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投入。所以到了新世纪之后原有的经济转移大体完成。这次美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降低质量标准,增大需求规模来支撑。所以就形成了大量的泡沫,形成了需求空前的高涨,而整个供给,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的降低,形成了一大堆低质量的,高能耗的这样项目,引发了这场危机。所以危机最深刻的根源之一在于创新力。真正走出这场危机,从中长期来说最根本的出路也在于创新的能力的恢复和提升。尤其是对我们中国。我看到前面七位主讲人从宏观、微观、技术就是如何解决创新,这是技术问题的根本。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第二电在中国怎么实现这个创新?在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和政策基本的价值取向上怎么支持创新?这个话题很大。我想在这简单说一点。就是什么呢?要在中国实现有效的创新,在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式上,基本认识上恐怕要有一个变化。什么变化呢?要从近期的强调需求管理,逐渐的转向兼顾中长期的供给管理,要从总量需求规模的扩张,逐渐转向重点强调结构、质量的改善。因为创新我们知道,从熊彼特所谓创新理论来说,还是我们通常概括五个方面经济创新来讲,实际是中长期的事情,不是短期的。尤其短期遇到危机的时候,扩大需求,刺激增长尤其不能以牺牲中长期的创新能力为代价,如果是那样子的话问题会越来越深入,矛盾会越来越尖锐。实际上大家知道,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是有一定的成本和风险的。

从中国目前来讲,我们现在讲的是保持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变,保持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这个我觉得是非常正确,也是非常科学的。为什么这么讲?大家想一讲,保持不变意味着什么?方向不变,程度呢?程度也未必改变。为什么说呢?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一个是财政支出,你还能更加到哪去呢?你今天财政赤字按照9500亿安排,已经达到GDP的3%,这是警戒线的水平了,加上地方政府的负债。财政收入这些年该动的,增值税、所得税、农业税、土特产税都动了,下一步再减营业税,这是地税。地税等于中央请客让地方买单,这恐怕要有艰苦的谈判。所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程度上你还能更加积极到哪里去?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你还能宽松到哪里去?你从08年下半年以来连续下调法定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我们今年新增贷款余额预计10万亿,比去年的4万多亿增加了1倍多,存贷差接近20万亿。货币供给,M2的供给量09年前三个季度已经达到29%左右的速度。你还能宽松到哪去?这些问题到最后都会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的。

所以由此由于这一轮扩大内需的措施不是有效,传递到实体经济当中去,有效带动增长的话,很可能在不长的时间里实现我们不愿意看到所谓滞胀局面的发生。所以刺激需求是有一定约束的。并且中国就目前来讲,到底是需求不足还是供给和需求之间另外存在矛盾的表现方式呢?恐怕我们和美国不一样,为什么?美国这次是从金融向实体发生的危机,银行先出问题,收紧银根,实体经济没有钱,因此存在金融和非金融类的企业都没有钱,因此政府采取各种办法,向流通当中注入货币,注入流动性。中国这次经济衰退带有一定的输入性质,首先是实体经济出问题,实体经济出问题带来什么结果呢?实体经济相对不需要货币。金融防火墙本身存在,金融打击风险并不大,金融流动性很充裕,所以中国这种情况下,中国货币资本市场的供求矛盾不是简单的需求大,供给不足的问题。我们的实体经济对货币没有需求,或者需求相对减弱,因为它首先遇到了危机。我们的银行流动性很充裕,本身并没有什么流动性不足,不像美国,美国它的银行和实体普遍缺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宏观经济短期增长,如果是靠单纯的增大货币投放量,能解决问题吗?恐怕更多考虑的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把这些流动性真正释放到实体经济当中去,使它有效的带动增长,当然这要涉及到一系列的体制方面的变化。我后面还要提到。

所以我们说中国现在面临一个转折从总量的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的转折;从总需求规模的扩张向结构调整的转折;从短期的刺激经济向中长期的发展经济转折,我们站在这样的转折点上,创新就尤其有它的价值。最后一点实现宏观经济最重要经济制度有变化,也就是供给革命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理论政权的时候搞过,后来之所以失败了是因为一个很大的担忧,担心什么呢?担心整个体制回落到,或者是滑向计划经济,因为供给管理深入的是企业,是劳动者的成本和效率,担心这一条。尤其在这次危机面前,各国政府普遍采取了强有力的干预经济的办法,在这人们对体制不得不提出新的思考。中国和西方不一样,西方是成熟体制形成的危机,这个危机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中国是市场化远远没有完成的,正在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社会,所以中国如果经济出问题,很难程度上能归结为过度市场化,是因为市场不足所导致的。

所以我说这一场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应当给予高度的关注,但是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更大,更长远。我们可以怀疑完全市场化的这种正确性,我们可以批判私有化错误性质,但是不能动摇中国改革化市场目标,一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深化市场经济改革才叫制度创新,制度重于技术,有了这种制度创新才有了我们说的技术创新,有了这两个车轮,中国才能真正把短期的需求,长期的供给,短期的总量,长期的结构等等这些方面协调好,统一好。我想这就是我们中国摆脱危机它的根本出路,我个人作出一点思考。最后我想既然让我闭幕词,我想代表主办方对今天参加所有来宾和媒体,特别是各位专家,各位演讲的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相关专题:

21世纪中国经济年会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财经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财经",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敬请关注凤凰网汽车【2009广州车展】专题报道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wangdan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