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领跑复苏:三季度提前夺下全年冠军
资本市场上的活跃,并不意味着业绩就一定能丰收。
当中粮注资蒙牛、飞鹤对赌红杉、完达山接手部分圣元的消息接连“轰炸”投资者、消费者眼球时,乳品企业真正的赢家却在坚守的企业中诞生。
10月30日,伊利股份(600887)公布2009年三季度报告,这家中国最大的乳品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累计净利润同比增长636.66%,市场恢复速度远超业内预期。据此估算,伊利将毫无悬念提前实现其全年216亿元的销售目标,并会于四季度继续蝉联行业第一。而这样的成绩,已使伊利提前将乳品业全年冠军收入囊中。
基于对伊利及乳制品行业的预判,安信证券高级分析师独孤南薰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将伊利股份近三年的每股收益盈利预测分别从0.60元、0.76元及1.06元调整至0.68元、0.79元及1.08元,并维持“增持”的投资评级。
此前发布的国泰君安报告更进一步指出,若按收入计算,到2015年,伊利的市场份额将从2008年的14%提高到22%。
在券商分析师看来,伊利三季报突出的业绩表现并非偶然,其完整产业链形成的规模优势,短期内将难以让同行超越和复制。
潘刚率伊利领跑行业复苏
自去年以来,中国乳制品行业全面加强了乳业质量管理和制度建设,逐渐实现行业复苏,乳业景气指数不断提升,其中伊利等乳企巨头的复苏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经乳制品产业景气指数报告显示,今年三季度,乳制品企业延续了上半年的增长态势,产量比上季度增长了8.0%,产品销售收入比上季度增长8.1%。各大乳品企业液态奶、奶粉等单品销售收入更普遍走高。
以伊利为例:1~9月,伊利主营业务收入192.22亿元,增长1.03%,利润同比增幅636.66%,继续雄踞行业榜首。
分业务看,根据AC尼尔森的数据显示,伊利几大产品线的市场份额全部激增。其中伊利金典有机奶、营养舒化奶、畅轻酸奶等明星产品因其优良品质备受消费者青睐;冷饮业务则延续了15年来的“不败神话”,继续荣膺市场占有率第一;备受关注的奶粉业务再一次展示了伊利强大的市场认可度和持续发展能力:市场占有率超过同期水平。数据显示:平均每6个中国宝宝中就有一个在喝伊利奶粉。
畅轻在乳品业资深专家陈渝看来,良好的业绩得益于伊利在2007年率先完成的产品结构转型。“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当年'结构为王'的思路如今已使伊利受益良多。”他强调说。
这一点,也得到多位券商分析师的认同。不少分析师向记者直言,伊利之所以能在激烈竞争中全面领先,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由潘刚力主完成的产品结构转型,带来了日益完善的产业链和高科技产品比重的极大增加。
他们认为,伊利之所以能在2004年底的“高管风波”、2008年9月的“三鹿奶粉事件”中连续两次成功实现大危机下大增长,并成功牵手奥运会和世博会这样的稀缺资源,潘刚的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直接作用。
“尽管企业完全可以以企业自身内部的能力要素为中心,自主地去寻找、运作能与该能力要素结合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以构筑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前提是必须拥有内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拥有与否,直接与企业领袖有关。” 一位管理专家如是评述。
17亿果敢出击奶源战略
这位管理专家同时指出,伊利的“核心内力”具体体现在潘刚精心谋划的伊利奶源战略、渠道战略、创新战略、品牌战略以及稀缺资源战略等五大子战略界面上。
所谓“得奶源者得天下”,这是三聚氰胺事件对国内乳业的最深刻教训。奶源分散、缺少大型牧场是导致那场灾难的根源所在。
伊利集团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司现在更加坚定了从上游着手、将奶牛养殖业由传统的散养方式转变为规模化、专业化的饲养方式的决心。公司根据自身需要和中国奶牛养殖业的现实条件,推出奶源转型升级的四种模式,即自建牧场、合作牧场、大型牧场园区以及奶联社。
“奶联社”模式是潘刚的筹划,“这一模式不但解放了奶农生产力,也让奶源生产的所有细节全部处在企业的严格监控之下,奶源安全得到了100%的保障,这也将是整个乳业未来奶源升级的方向。”据称,仅今年,伊利就会有20个新“奶联社”投入使用。
这一模式效果显著,并被称为“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由于采用优质原奶生产集成技术,“奶联社”降低了运营成本,每头奶牛每天比奶农饲养少投入1元至1.5元,而且由于产奶质量好,原奶销售价也比散户奶每公斤高出2元左右。
目前,伊利已拥有不同规模的优质牧场800多个,最先在全国完成奶源布局,并一手掌控全国唯一的“三大黄金奶源基地”。这“最黄金”的三大牧场--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和天山草原分别坐落于内蒙古和新疆。
据悉,伊利计划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建设800个不同规模的牧场,天然优良的牧场将为伊利源源不断的输送出高品质的优良源奶。
“伊利已先后累计投入15亿元建设奶源基地,今年将再投资2.5亿元用于原奶项目建设”,伊利执行总裁张剑秋此前透露。
危机中的率先重生
有意思的是,自去年“三鹿奶粉事件”、《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各大乳企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以致目前呈现出奶业景气指数不断提升的整体基本面。但是,在实质增长层面情况各不相同。
如果说一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让国内乳业市场普受重创,这场“风波”也给整个乳品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两个至为明显的变化:一是部分奶粉品牌让出了较多市场空间,奶粉出现市场空白;另一方面,高端的国外乳业品牌虽趁机大举进入国内市场,但金融危机影响了其销量。
针对这一现状,伊利调整了市场战略,并升级产品结构,具体做法是:加大奶粉业务的生产销售,同时自主研发高端产品。
上述伊利高层人士对《证券日报》表示,在进口奶粉激增,伊利加大了零售奶粉业务的宣传、营销力度,有效降低了奶粉产品库存,提高了伊利奶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可以说,伊利婴儿奶粉、成人奶粉的热销已经实现了销售收入新纪录。”
目前,伊利婴儿奶粉以13%的市场份额、成人奶粉以21%的市场份额全面领跑中国奶粉市场。上半年公司奶粉业务销售收入21.20亿元,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自2009年8月份以来,中国乳制品行业的老三家乳企伊利、蒙牛与光明相继发布了半年财报。
通过对比发现,伊利的营业收入、营收同比增幅、利润同比增幅以及液体乳业务同比增幅等四项指标都是高居行业榜首,并且后三项增幅比例均为正数,成为行业首家全面大幅度正增长的乳企,并全面领跑整个行业的增长。其中,伊利实现主营收入122.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6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57%,遥遥领先行业同行。
通过与蒙牛业绩进行对比,更能进一步看出伊利复苏领先的特征。
数据显示,蒙牛2009年中期销售收入显著下降,约为121亿元,伊利股份则继续稳居销售收入行业第一。与去年同期比,蒙牛销售收入同比下降5%,伊利却同比上升了8%,伊利的市场份额在稳步提高。
从毛利率看,蒙牛毛利率26.7%,同比仅增2.6个百分点,但伊利毛利为35.45%,不但高于蒙牛,而且同比增长了6.1个百分点。另外,伊利的冷饮业务上半年为21亿元,比蒙牛高出5亿元,而且蒙牛的奶粉业务不到伊利的10%。
国信证券食品行业分析师黄茂认为,蒙牛面临所得税上升、收入落后伊利,以及成本偏高和高端产品下滑的现实,将会使得伊利的竞争优势(310368,基金吧)更为显著。
“更重要的是,蒙牛大幅度减少营销费用,显示出其工作重心从收入转向利润,并提出减少价格战、保证质量的思路,未来伊利和蒙牛之间的份额之争可能会明显减弱。”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伊利不仅仅率先实现了振兴,而且在其他企业调整和转换的过程中,以绝对优势实现了快速增长,以至于第三季度再上新高。
黄茂强调:“中粮的进入和牛根生从蒙牛原有的位子上退出这也会给伊利运作思路的变化提供一个重要契机。”
记者注意到,伊利发布半年报时就有专家指出,其主营业务及利润同时增长的现象证明了数据背后有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作为坚实支撑。
换言之,“伊利式增长”背后的“伊利式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中国乳业新发展模式的一个标杆或者方向,并开始引领着中国乳业进行新的具划时代意义的变革。
全产品发展将继续助力腾飞
在这场变革中,尤为让人注意的还有伊利的全产品战略,即不仅仅重视液态奶发展,而是全产品发展。这与其他同业多数或只侧重于液态奶、或专注于奶粉等单向产品的发展,差异明显。
但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伊利与其他同行拉开了不小的差距,而这一战略,也将助力伊利在未来继续腾飞。
AC尼尔森的数据显示,早在今年一季度,伊利5大产品线的市场份额就已全部激增。其中伊利金领冠等婴幼儿奶粉成绩最为突出,一季度的销量是去年同期的两倍;伊利营养舒化奶、伊利金典有机奶、伊利优品嘉人、伊利巧乐兹等高端产品线销量增长速度快于行业10.4个百分点。
这说明,不仅消费者对伊利的品牌忠诚度大幅增长,更多消费者开始从别的品牌集中转向伊利。
同时,AC尼尔森对上半年的监测数据显示,伊利酸奶产品市场份额增幅较大,高达19.1%,在行业中同比上升速度最快;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伊利金典奶、营养舒化奶等高端产品则以23.5%的市场份额增幅在与同级别产品的竞争中拔得头筹。
记者注意到,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主任、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教授曾表示:战略的眼光和胆识,在全国甚至全球配置资源的系统谋划,再加上踏实稳健的基础,伊利必然是中国乳业竞争力最强的企业之一。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王 杨
编辑:
hez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