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场分论坛嘉宾讨论实录

2010年08月28日 17:14凤凰网财经 】 【打印共有评论0

凤凰网财经讯 中欧-张江2010第二届中国创新•创业高峰论坛8月28日举行,凤凰网财经进行全程直播。

以下为论坛第四场专题研讨——“创业之难:创业环境的打造”的嘉宾讨论实录:

Pedro Nueno:大家好,这是我们今天论坛最后一节讨论。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三位嘉宾,章苏阳先生,他是我们EMBA的毕业生。在过去四年,他是IDG的资本合伙人。对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他可以说是非常了解的。他旁边的Gary Rieschel,我都不知道他是我哪个校友,是哈佛商学院的校友,可能我们同时在哈佛就读,但他肯定选了最好的老师,所以他的成就要比我大。他在信息技术产业有着深厚的经验,而且他也自己创立了风投,是启明创投创始人之一,有5亿的资金,这是第一阶段在中国的投资。而且在很多的公司都有工作经验,在中银基金管理公司、在一些跨国企业当中担任高管,比如思科的系统全球主观。最后一位是我之前的在欧洲的同事方睿哲,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副教授,EMBA国际项目学术主任,他是一位全球性的教授。在成为学术界的教授外,之前在德国、英国都有过工作经验。

我现在按照此前的模式,首先开始问每位嘉宾一些问题,各位听众听到他们的回答之后也可以继续问问题。

章苏阳先生,IDG资本是否继续认为中国是全世界机会最多的市场?这些机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现在成为成本更高、更趋向于国内经济拉动的市场,您觉得这些机会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章苏阳:前面一个问题相对比较好回答,后半部分的问题比较难以回答。中国高层讲了十年的经济结构转型,到目前为止这个转型有一些进步,但不算很大。我先讲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中国的机会还很多?我不是经济学家,一次我和一位经济学家讨论问题,他需要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说为什么中国目前的发展是能够持续的,或者说是在十年以内可以持续?我说我不是经济学家,我不知道怎样用理论论证这个事情。但我告诉他,假定在某一个地方,大概有3亿人口或者4亿人,而这3、4亿人每个人都想为自己明天活得更好,为家里人活得更好,每个人都拼命想赚钱,3、4亿人集中在一个地方,这个情况一定会使这个经济体有一个很大的发展。这样的情况,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或者说在发达国家几乎已经不太存在了。在欧洲、美国,已经很难形成3、4亿人拼命工作,而且每天都想着赚钱,或者他们因为福利的关系,或者由于其他的问题,这种情况很难再发现。在欠发达国家,有可能有印度,但从3到4亿人在那里拼命的工作、拼命想赚钱、拼命想有机会这一点来讲,中国目前表达是最充分的。从这一点,就没有理由感觉今年中国的经济、中国的机会会减少,只会越来越多。我不知道怎么从经济学的角度描述,但是我是从实际的情况来描述,也许这个问题这样描述更实在一些。

第二个问题,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事实上中国为此已经在前十年、二十年代来很大的成本。举一个例子,大家是否看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各个地方有很多的政府,我们在鼓励太阳能产业,这是一个高耗能的产业,而且在多晶硅和其他产业发展的情况下,会有很多黑液的产生,这是污染性很大的。目前很多多晶在中国发展,很多地方政府为此贴了很多钱。但是其他的国家买了我们的晶片。太阳能产业是从长期角度,比如从12年以上的角度开始有回报的,快的可能是7年。因为你要制造太阳能,必须要消耗掉7年的能源等。但目前呢,你造出来以后卖了,把所有的污染和能耗都留在这里,我们用一个非常时髦的说法——碳排放你都放在中国了。使用的那个国家,他从第一年开始就可以减碳排放。为此,很多政府为了这个出口贴了很多钱。从经济结构的转变,要在目前的情况,向一个比较传统、完全生产性的东西,向更好的结构发展的过程中,这不仅是本身产品的升级换代问题,而是有很多的政策包括其他的观念等要发生的问题。很多的东西事实上是一个制度安排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产品结构的问题。很多我们要改的东西是在这个层面,而不仅仅是一个加工产品变化的问题。你越是政策这样主导,就越是这样做。你怎样能走出这样的怪圈呢?很显然走不出来。当然,我们国家现在没有讲“国进民退”,但是相当一部分的情况下,现在是国有的,尤其是中央企业进入得非常厉害。中央企业,人均收益是多少呢?世界上其他的企业比我们高3.7倍。我们的大型国企,我们是资源可以全向他倾斜的,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再把我们的效益给他,显然我们结构将来的调整是很难做到的。现在,我们应该让大量的民营企业,或者是创业公司,大家能在一种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当中来进入这个市场。80年代、90年代,我们有一个很勤奋、很聪明的小摊贩,3到5年就可以发家致富。但现在,不太可能。所以,观念上我们需要有很多的改革。

观众:今天讨论了一天创新的问题,我想问一下创新环境的问题。我是一个创业者,做了五年左右的企业。我们前面三年,做了一个拳头产品出来,但是有一个企业实力比较好一些,看到我们的产品就马上进行模仿,很快做出来了。另外有一个小一些的公司,他做得更绝,不模仿我们的产品,直接把我们的人挖走,也做了产品出来。有的公司,买通我们公司的员工,说你把资料给我们,他直接就生产出来了。我们前面投了很多的钱,但后面很少有产出。创新,我觉得在中国很困难。你们讲的东西,我感觉很理论化,但是实际的问题可能和你们想象不一样。

章苏阳:如果今天讨论类似的问题,我们可以讨论十天十夜。我回答刚才你的几个问题,你绝对不要认为你的产品是最好的就一定会有销路,世界上第二产品好的超过第一产品好的例子比比皆是,要比第一产品好的超过第二产品好的要多得多。第二,你的人被挖走,这是你的问题不是他的问题。第三,他们不守法,你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但如果告不倒,就涉及到刚才我讲的,我们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革。

观众:在中国,你要打个公司,没有三、五年打不上,三、五年后可能小企业就倒闭了。

章苏阳:为什么人家不给你干呢?

观众:他付的钱比我们多。

章苏阳:我可以直接做出判断,我直截了当的说,他们可能在你那里做不舒心,我觉得这个可能性比较大。

Pedro Nueno:我们还是不断的思索这个问题吧,我觉得这真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些事情,可能你真的在某些环境下是需要去做的,这样才能让整个环境的道德标准更高,至少这是我们的说法。

我们在这里也有一个问题给Gary Rieschel,今天,我们讲了很多清洁能源,我是一个老人了,年纪比较大。我还记得当初我在哈佛读博士的时候,我们当时讨论过太阳能能源,那时候说,就像奴隶一样写论文,写的就是关于太阳能的论文,那是70年代。现在我又看到了太阳能这个话题,我就忘不掉我当时写论文的时光,我想这些可持续的能源,是不是会像过去昙花一现,只是一个时尚的东西?还是说这是一个泡沫?我们看到也有技术泡沫,也有网络泡沫,我们也看到有生物技术泡沫。我们现在对风能、对太阳能和其他的可持续能源在进行疯狂投资,这会不会是另外一个泡沫呢?

Gary Rieschel:是的!

现在和70年代间的区别是什么呢?因为全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中国的崛起、印度的崛起,印尼、巴西这些国家的崛起,他们也在消耗很多的资源。所以,你必须讲我们可更新能源时要区分气候变化这样一个事件。之所以人们推动可更新能源,就是因为气候变化,你要把气候变化和资源的配置、资源的效率两者分割开来,人们之所以要推动这样一个可更新能源,因为你要节约能源。简单来说,要满足现在我们使用水的效率,这种低效率,我们的水资源是不够的。而且我们也没有办法按照目前的碳排放量永远的使用煤。苏阳先生提到了太阳能,多晶硅生产能力4年内增长了20倍,但收益价格却下降了。发生了什么情况?我们投资了37亿美元到薄膜太阳能电池,而95%的资金最后会无果而终。因为这些投资没有预计到多晶硅的价格会如此一泻千里。也没有人预测到德国的需求,因为德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所以他的需求非常高。而德国,还是经济情况比较好的国家,所以即使在2010年政府资助还是持续的。西班牙2008年安装的产能是德国的2.5倍,今年只是德国的1/10到1/20,因为这个国家已经在破产的边缘,他们对不能产生经济产出的行业进行了大量资助。我们之所以要用薄膜电池,一方面是经济上有效果,另外一方面也是在环境上有好处。不管在美国、德国、中国,还是在其他的国家,你要为这些技术买单,他们一定要在经济上能有产出的。

所以,是不是一个泡沫呢?是的!

Pedro Nueno:有没有人有问题,有没有人在这个泡沫里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现在想说点什么?

观众:我是来自GE研发中心。为什么您要对中国的清洁能源方面进行投资?您投资的标准是什么?如何选择公司?

Gary Rieschel:我想,我们是从GE那边不仅挖了一个人,是三个。两个资历比较浅。

清洁能源方面,我们过去两年做了四项投资,其实这并不是很大。一个是能提升火力发电厂的效率,而且能减排。他们的产品和技术都是非常好的,而且在行业当中也有很深的资历。另外一个公司是做工业废水处理的,第二笔当中我们可能会亏钱,因为公司运转得并不好,我要坦率的告诉大家。第三个公司,这个细菌可以处理钢厂的排放,把它变成乙醇,还有一些其他的产品。这个可能是过去五年前见过最有意思的一个厂,每升的钢厂排放可以变成100克的乙醇,这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厂都做得好。所以说,这是一个真正的科技公司,我对此有很高的期待。还有一个是锂电池的厂,我们也进行了投资,这是比较晚研发阶段的工厂。

在中国,很多清洁技术的产品你很难说这个投资是值得的。就像章苏阳先生所说,你有一个新的材料,你来自GE也应该知道,可能需要3到7年,有多少团队、有多少创业人会等这么长的时间开发一个新的技术?可能到一个时刻,你会发现没有特别好的收益。我们也相信,可能赚钱有着更多非常简洁的捷径。所以,要进行风险投资是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的。

观众:章苏阳先生和Gary Rieschel,两位都是VC界的领军人物。今天的话题是创业环境的打造,但很多的风投都是企业有创新的时候进入,但风投进入之后,因为他们想促使这些企业制造利润、扩大规模,会忽视了他们再创新的机会及他们再创新的能力。比如说我们之前也有遇到一个“世纪家园”的问题,这个网站在风投没有进入前,不断在商业模式上创新,风投进入之后大家觉得这个网站想拼命的获得收益,在一些应用和模式上的创新能力削弱了。两位如何看待VC在创业环境打造过程中的角色?到底是积极推动的?还是另外的一个角色。

章苏阳:刚才那个公司是哪个公司介入的?

观众:我不记得名字了。

章苏阳:这又是一个被媒体误导的小姑娘。通常,作为一个严肃的VC会按照本身公司的发展和他进行探讨。今年年初,我们在讨论我们投的一个公司,今年是让他直接出利润好还是不要利润让他继续发展?后来大家感觉,还是要市场占有率不要利润。因为只要适当放慢速度可以达到几百万美金的利润,但我们感觉他继续往前走会更好,所以说,他今年可以不出利润。严肃的风投,会按照公司的实际情况和公司探讨实际的发展。至少我们感觉,严肃的风投不会做这样的事,没有意义。刚才你说的,即使他可以赚钱,可以赚多少?有什么意义?赚200万美金对风投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你知道的这个例子是哪个投的?是不是一个比较严肃的风投?是一个比较负责任的风投?还是什么?这个里面比较讲究。当一个比较好的公司在早期要找一个负责任的、能为你带来价值的VC,而不是只要投钱就认定他是VC。有的因为VC投钱成功了,这已经不是新闻了。而是VC一投钱他就死,这个商值比较高。举个例子,就像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

Gary Rieschel:确实,您刚才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类比。当公司筹钱的时候,你和风险投资公司去沟通,给他们一个商业计划。对创业者来说你要了解,你必须提供一个非常诚实的计划。因为我们要吸引投资者,当投资者发现你的商业计划有问题,我们就不会再相信这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或者这些管理者,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当然你寻求风险投资公司的过程当中,你是非常痛苦的。

我们公司,对中国的企业通常会有5年的投资期,我们不是对冲基金,我们也不是交易者,我们不会挣快速的钱。比如一年或两年的持有期。对我们来说,我们会在这个公司当中投入3到4年的时间,这不会是一个短期的视角。对创业者来说你必须非常的诚实,在提供商业计划的时候,不能仅仅因为风险投资公司想听什么就说什么,而要告诉他们你深信不疑的是什么,你必须非常诚实彼此间才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当风险投资公司知道企业现存的问题是什么才可以帮你。当我们给你企业投资的时候,我们希望可以获得真实信息的,这样我们才可以帮住你。

章苏阳:商学院培养的一套东西,是能培养一套完整的语言,能表达他在业务上的真实意思。大家在一个平台上能说话,这就可以把很多的事情讲清楚。事实上,现在有很多的情况下,大家讲的不是一个事情。商学院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是搞商业活动的人大家在一个平台上能把事情讲清楚,大家能按照比较标准的做法或者是从一些经验当中得来的东西,大家可以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进行实施。我估计,那个公司可能后来和投资人间无法交流了。因为,大家讲的东西必须要大家都能理解。

观众:我不是提问的。我想帮苏阳讲一句话,那位小姐有点误导,所谓的创新,我们也投了很多的企业。企业的创新,有的时候是无效创新,是否可以找到有效创新的过程?一个健康、有价值观的创投可以帮你找到有效创新。另外一个问题,刚才启明的Gary Rieschel很到位,关键是要找到真实的基本面。第三是为VC做广告,有的可能只有几千万,或者一个公司带着短期目标投资,但是像IDG、启明、赛富,我们都可以非常准确的看到企业,并给予企业很多帮助,谢谢。

Pedro Nueno:现在,我邀请方睿哲教授,方教授在很多年当中是教授创业学的,他在欧洲、拉丁美洲和中国、印度都有很多的教学、研究活动,他不仅能在这个领域当中教授知识,还能帮很多的行业间的企业进行发展,同时他还撰写了很多企业、创业方面的案例,现在就职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而且他还就其所写的案例获得了“世界最优案例”大奖。方教授,我现在要问你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不同地区的创业者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方睿哲:非常感谢您的问题。

90年代末的时候,我在美国生活了4年的时间,我在印度长大,后来在欧洲生活了10年的时间。我在美国的时候,有时候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美国在创新、突破方面可以领先于世界,并培养如此成功的创业者。我也一直问自己,是因为教育体系吗?大家知道,在很多年的时间中,可能成千论万,或者几百万的年轻人都像被磁石吸引一样去美国求学、工作,他们的基础设施是世界一流,这个众所周知。当我在美国那段时间,我发现不是基础设施这些原因,最大的差别使美国能脱颖而出的因素,是美国社会对创业这个概念的态度,对创业者鼓励的态度。当时我听了很多的笑话,说你作为创业者在美国市场当中失败,周边的人们会帮你重新站起脚跟。如果你作为创业者失败两次,陌生人都会来帮你,使你站起来。如果你作为创业者失败三次,这时候你会成为一个专家,吸引大量的资金帮你最终取得成功。我觉得这个笑话可能有一些非常好的信息在里面,美国人对这些创业的激情及失败的宽容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其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比如欧洲、亚洲,也是正在改变创业者和创业的态度,特别是印度和中国。我们看到,现在这些创业的活动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而且大家非常重视你的创业背景。我认为,对创业者的最大的限制性因素在逐渐减弱,这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变化。对创业者本人来讲,从美国经验当中可以看到,我们总是能做成事情的态度,像年轻创业者非常果断的投入到抓住机会的过程中,我们相信这也是创业者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看到,有很多非常年轻的人他们实施一些好的创意。对美国的创业者来说,他们还有一个特点,也就是他们国内的市场非常大。另外,他们在国内的市场中差异化很大。我们看到美国很多的创业者也面临很多的竞争,他们必须渡过竞争的压力之后才可以取得成功。但是我们看到,在欧洲最开始创业的初期竞争的压力并不是特别大,这可能是欧盟一些国家和地区最开始的工作做得非常好。我们看到,在最开始对于欧洲创业者来说,他们开始的创业环境还是相对来说竞争压力并不那么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欧洲也是高福利的国家,这些国家体制是非常复杂的,他们总是会认为国家会来保护我,照顾我一切的需求。但这时候就不太像创业者一样,勇于冒风险了。

对中国的创业环境来看,可以看到中国的创业者通常是目标远大的,有着远见卓识、雄心勃勃。我曾经对张兰的俏江南写了一个案例,他的执行能力很强,现在有25家分店。他“兰”餐馆有100多家分支机构,他总希望把自己的业务做大做强,这是让我在中国非常印象深刻的特点

观众:我也是中欧EMBA04级的。我们应该谈谈中欧的创新,04级的同学毕业之后,我们自己创业成立一个机构,但是我们觉得中欧作为中国甚至亚洲领先的商学院,对创新的鼓励很少。每年毕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去的学生是去了500强等企业。中欧EMBA更不用说了,创业的仍更是少之又少。我们在这里谈论创新、创业,但是我们商学院的教育鼓励大家去打工,去最好的500强机构当中去打工,去过好的生活,我不知道教授如何看这个问题。

方睿哲:如果我们看一下世界上其他商学院的学习,比如哈佛等知名商学院的情况,学生毕业很少有马上创业的,最好的方法是先到行业当中学习一下工作经验,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从研究调查中发现,有很多的创业者通常会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行业进行创业,然后抓住行业当中的机会。而大家所发现的这些机会,应该是他们在这个行业当中积累专长之后发现的,具有生机活力的机会,弥补市场当中的机会。比如在供应链当中找到一些空白。我们看到,经过很多年构成经验积累之后,相信他再创业的时候,成功率会很高。

大家会考虑我们的EMBA或者是MBA的学生创建了多少企业,我们现在也是在进行系统性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MBA和EMBA学生创建的企业,他们在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一些情况,和他们所创建的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情况等,我们都在进行备案。其中有一家企业是由我们MBA毕业生毕业金融交易服务方面的企业,他在这个行业当中做到了中国第一位。还包括中国一家制造企业也是由我们EMBA的毕业生创建起来的。有很多高速增长的中国企业,都是由我们的毕业生所创建的。

Pedro Nueno:我还要再补充一点,我对您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问也有一些了解。事实上,当我们谈论创业学或者创业的时候,其实他并不仅仅是说创建一家新的企业。我也曾经在讲话的时候说过一个人叫麦克威特蒙,他成为eBay公司的Ceo。他加入一家公司的时候,他说我就在这里做CEO,做10年。当他加入这个公司的时候公司价值是7亿,他10年后离开,公司的价值达到460亿。也就是说,10年的时间,从7亿到460亿,他创造出巨大的增长速度,这就是创业的精神。

还有一位是马克亚尼先生,菲亚特倒闭的时候他接管下来,三年之后公司的价值达到了300亿欧元。短短三年时间他创造了这么多的财富给股东。他做的就是企业的起死回生,通过收购也好、创新也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使企业起死回生,这就是创业的过程。创业,有的时候是一个想法做成一个企业,或者是在企业里面做,也可以实现创业。

有一些是参加我们课的人,他们说在参加创新创业的课,课还没有结束我脑子里就想着如何进行创业了。

Gary Rieschel:我从商学院毕业的统计数字是这样的,班上5%的人做了没有销售收入的公司,也就是说进入了新创公司。25%的人进了投行,20%的人进了咨询业。我觉得就我看来,如果你真的知道你要做什么,你要创建一个企业你根本不需要读MBA,你可以招MBA。

另外你看创业者,不要把创新和创业混在一起,创新有很多模式,像商业模式的创新,或者你了解行业的变化,理解方式上的创新,还有在非常大型的公司里面也会出现,大多数人在大公司里面不愿意自己出去冒风险、创建公司,这是很难的,有风险的。把你自己手头的东西都放下去做创业,大多数的人毕业之后,还是去找工作。

观众:刚刚看了,世纪家园是启明投的,章先生是否重新评价一下?

章苏阳:如果知道具体的情况我会直截了当的讲。这里面,有可能是投资人的问题,也可能是企业本身的问题。单纯从刚才提问者的提问当中,不能知道哪方面的问题比较多。

Gary Rieschel:这个公司是需要一个估值,投资的时候这个公司要求的估值是非常非常高的,对他的销售而言,这个估值非常非常高。我们要给他们进行估值,我们在这个公司做了三年半,可能还要弄两年半。所以不可能说今天就要在这个公司进行投资,说企业一定要盈利。创业家,如果你认为你的企业值X,你背后必须要有理由,为什么你认为你的企业值X?你背后还要有一个好的商业计划。商业计划里面讲,我们9个月就可以盈利,但他们花了15个月,我们也不介意。后来他又等了6个月,现在他的利润已经非常高了,收入非常非常高。如果他们有不开心的话,我还没有听到。

观众:首先,世纪家园是启明投资的,这是对的,没有问题。世纪家园作为国内婚恋交友第一品牌,我掌握的情况可能不一定非常对,但因为他们几家都是我的合作伙伴,我知道一些情况。我国婚恋交友行业从03年起步,大量的VC注入资金,一直到2010年还没有一家公司宣布自己盈利,这个可能大家从公开报道上都可以看出来,他们过得非常艰苦,中间花了很多的钱。刚才那位女士说,感觉到世纪家园的创新能力在VC介入之后有所减弱,但从我的观察来看,其实国内四家像世纪家园、百合、真爱等,他们竞争很激烈,为什么都不能盈利?因为他们都差不多,所以都过得很艰苦。据我获得的消息,今年10月份左右世纪家园就可以宣布自己盈利了。经过战斗,把其中两家几百他们才可以盈利。我了解的消息,世纪家园不错,四大婚恋网站当中今年可以宣布的公司。

Pedro Nueno:我们写个案例,到时候可以进行案例讨论。

现在改变一下我们的话题,90年代末的时候,全世界的管理学院都决定要推出他们自己的风投基金,来帮他们的MBA学生获得融资。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技术泡沫的时代,很多的管理学院的这些钱都赔掉了。在ESA商学院,我们也搞了一个小的基金,做得挺成功的。第二个我们做起来,第三个做起来,后来又做了第四个基金。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创造了25家公司。我们在中欧,也曾经想过要做这样的事情,你们怎样看这个问题?不要说YES还是NO,说的时候委婉一些。

Gary Rieschel:做风投的一行,从外行人来讲,觉得我们干的活很容易。如果说有人找你去,他要给你钱,这可能是因为你的名声大,像中欧就是名声大。或者一个教授,他辅导培养中国的创业家方面有很好的经验,或者等等,必须要有一个理由,创业家为什么愿意从你这里拿钱?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没有理由不做。启明唯一能做的就是建立一个品牌,让好的创业家愿意来我们这里拿钱。我们的业务非常简单,关键是要发现好的苗子。学校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为什么不做?

章苏阳:我同意。

方睿哲:Gary是说我们这个基金好像会和风投竞争,ESA的确就是叫风投基金,他是六个阶段的投资。还找了一些其他共同投资者来一起参与,在欧洲大陆是这样来做的,欧洲我想也会是这样。在最早期的企业发展时,还是缺乏资金的。像IDG、启明,可能会是在后期阶段才愿意进来。中欧的基金和正式的风投VC间的区别就在这里。我们是帮企业在最早期时的资本需要,稍微发展起来再吸引VC,建立一个好的生态系统。

Pedro Nueno:我们介入下午的讨论尾声,感谢三位发言嘉宾。我想,他们已经告诉了我们中国在未来10年仍然是充满机遇的地方,请大家抓紧时间,你们还有10年可以致富,我们还有3亿人愿意努力工作,而且他们是雄心勃勃。就像刚才章苏阳先生说的,世界上其他地方要找到这么多愿意工作的人不容易,但还是要谨慎,还是有泡沫。你可以投资到泡沫当中,但是你必须要对此有所了解。在泡沫里面,还是有机会的。但当你看到所有的人都要往同一个方向走的时候,不要不经过分析就盲目的随大流,那你就要小心了。越多的人往同样的方向走,你就越需要开始注意,要能够谨慎的看到底机会在哪里。

还有一点,我们要诚实,我们要诉说真相,我们要和我们的风投成为合作伙伴,刚开始就要这样做,大家要一起努力。如果我们诚实,我们就可以成为好的合作伙伴,我们也需要有好的合作伙伴,因为这个当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我们要创造价值,必然会有一些起起伏伏和难处,所以我们需要有道德,需要有非常好的伙伴关系。

我想,这就是这节讨论当中学到的一些心得。今天我们的讨论当中发现创新和创业是紧密相关的,创业当中我们能进行创新,而有创新你也就有机会去创业。我们需要一个有力的环境,环境越有力对我们来说越好。当然,我们要有种子资本、要有私募资金、要有天使投资人,我们也讲了很多人才,我们需要有管理人才。但是我们也需要价值,也需要创造力,需要道德,需要主动性,所有的一切,我们是否可以在公司内部培养起这些素质呢?当人们有这些价值、有这些创意的话,我们给他们放在一个特别枯燥的环境当中,我们就没有特别激励他们创新、创造。这样我们就可能会失去这些人才。我想,我们有很多新的理念,我们也知道我们现在是朝正确的方向在走,这让我们稍感安心。我想感谢各位的积极参与,感谢大家坚持到最后一分钟,我也要感谢我们的发言嘉宾,感谢你们给我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好理念。

感谢赞助商,感谢媒体的朋友,感谢负责组织论坛的工作人员,感谢来自中欧的各位教授,再次感谢各位,感谢周雪林先生。希望明年再见,谢谢各位!

相关专题:

2010第二届中国创新创业高峰论坛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热点推荐: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tianql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