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股市国际板不能“急乎乎”
□ 姜 楠
今年以来,在资本市场一系列创新活动当中,国际板建设的进程备受各界关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8日在一次会议上说,目前内地股市正在经历深度调整,股市的短期波动会影响国际板推出的时间,但不会影响内地推出国际板的决心。
笔者认为,出于完善和优化市场参与者结构、提高市场开放层次等方面的考虑,建立一个与中国国情、市情相符的国际板市场,有必要。但同时,建立国际板与任何改革措施一样,都应稳妥推进,不必“急乎乎”。
有关在境内交易所开设国际板的建议,最早在2007年4月由上交所创新实验室《市场质量报告(2007)》提出。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中提出进一步研究红筹企业回归A股市场以及推进国际板建设的相关问题,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从这个层面上看,建立国际板是有必要的,不仅将为中国投资者提供投资境外公司的渠道,也将会为中国股市带来大量的优质蓝筹股。正如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所说,国际板的创建“有利于打造蓝筹市场,有利于丰富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产品。”同时,让海外企业到中国挂牌,让百姓的民间资金,甚至国家资金在国际板市场上购买股份,很可能更有利于保护中国境外资产的安全性。这也为国际板赋予了在今天这个经济环境背景下的又一个现实意义。
但是,国际板推出时机的选择最关键。目前,国内股市正在经历深度调整,同时,创业板、股指期货等方面也处于磨合过程之中。国际板推出的时间还不好确定。笔者认为,慎重决策、慎选时点是充分尊重市场的表现,也是决策理智的必然。
不可否认,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实践已经使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洗礼,而基金、券商、社保、QFII等多层次市场投资者结构也日益丰满,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的推出进一步完善了市场交易品种,一个包含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多层次市场格局已经立体呈现。但这其中的问题也在不断暴露出来,诸如IPO改革、创业板市场各项机制政策的完善、融资融券业务的进一步推广、股指期货市场容量的扩大以及投资者教育的不断深化等等,都还需要加强制度性建设。
国内市场基础性改革和建设并非到了完美的地步,办事尤需兢慎。尤其是国际板这样重大的改革措施,很有必要采取融资融券推出的方式,先试点后推广,经过严密筹划和准备之后再实施,更不能把国际板建设当做上海要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借口而急乎乎推出。
更何况,国际板的推出必然要对市场资金形成冲击。当前,国内国际股票市场均处于调整阶段,方向选择不明朗。国内经济形势虽然向好,但国际上金融风险仍然层出不穷,此时推出固然可以解决国内外企业的资金饥渴,但是也存在引火烧身的风险。因而,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时机“练练内功”,完善自身,等待时机。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zhangz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