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动荡:当媒体遭遇资本

2009年10月15日 14:58时代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财经》动荡:当媒体遭遇资本

国内领先财经媒体《财经》杂志国庆节前传出人事震荡,总经理吴传晖于9月25日辞职,包括副总经理张翔、傅继红以及几乎全部中层管理团队也于9月29日递交辞呈,一同辞职的还有经营部门的60多人。实际上在此之前,《财经》杂志就多次传出总编辑胡舒立等人要离职的消息,只是此次事件正面印证了之前的传言。《财经》杂志的工作人员日前表示,采编队伍的高层已经向主管单位“联办”摊牌,最多一个月之内《财经》的采编队伍变动就会见分晓。

“你最好还是去看看网上的那些八卦吧,我这里真的没什么好说的,”《财经》一位女记者笑着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具体的情况我们也不了解,也不知道上面的意思是什么样的。”

而另外一位资深记者则表示:“现在采编队伍都很稳定,大家都在安心工作,该干嘛的都在干嘛。”

集体出走的经营团队

发表于和讯网2009年10月14日凌晨2:11的《第一财经日报》的一篇报道《财经杂志胡舒立采编团队或步经营团队后尘集体辞职》,已经于14日上午消失于各大网站,仅仅在百度的快照里还能看到内容。

这个报道透露:胡舒立将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共同建立一家新的媒体,部分资金将来源于中金创始人之一方风雷旗下的基金,“小超人”李泽楷也可能参股进入。浙报业集团提供的更多的可能是刊号等体制资源,而主要的资金方则来自外围,管理团队由胡舒立掌控。

这个报道引发了传媒界的无限联想,时代周报记者于14日上午致电《财经》公关部,就此传言向其询问时,公关部一位女士表示:胡舒立仍在正常工作,采编队伍没什么变化。

早在9月份,业内便传出爆炸性消息,由于《财经》杂志与主办单位出现矛盾,主编胡舒立及高层集体出走。但9月28日,《财经》方面发布公告澄清,称出走消息为谣言,并表示“此事毫无事实根据”。然而不到半个月后的10月12日,传出证实性消息:吴传晖等经营高层及经营部门共60多人,9月25日递交辞呈。据悉,《财经》经营团队有90余人,此番离职人数比例约为70%。

吴传晖曾被《财经》杂志创始人、主编胡舒立称为“我最重要的搭档”,也是香港上市公司财讯传媒执行董事,其辞职已获集团批准。吴传晖早年曾在香港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后投身投资银行业,加盟《财经》杂志后,随着《财经》在国内传媒业界地位的提升,吴传晖也日渐成为国内传媒经营界的明星人物。分析人士称,她的离去意味着《财经》的半壁江山已失。

《新文化报》透露:新媒体平台将纳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利用其刊号,主攻两块阵地:一块是周刊,可能会命名为“财经新闻周刊”;一块是拥有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牌照的财经网站。《财经》内部一位采编骨干证实了上述消息,“我们离开后,时间不会太长,新周刊就会试发行。”

《财经》对胡舒立“庙太小了”

《财经》一位记者向时代周报透露,《财经》采编团队也将在可能会在一个月左右集体离职。

“经营团队选在9月末离职,主因是第四季度要进行广告发行征订等工作,《财经》管理高层去意已决,决定由经营团队率先离职,着手筹备事宜。”消息人士说,“至于采编队伍,出于职业道德的考虑,不会立刻抽身走人,还要继续坚守两期,可能会在本月20日左右递交辞呈,11月9日的杂志出版后,正式离开。”

凤凰网一位高层人士则对此表示因为不了解详情,不便置喙:“具体是利益之争、道路之争、理念之争、权力之争,还是有更深的背景?不好说。”

新周刊一位记者对《财经》的变动有些扼腕:“(《财经》)一直是胡舒立的理想啊,但一本杂志的容纳力显然有限。不是冲突,是溢出。财经对胡舒立而言有天花板,那么多牛人窝在一个杂志,缩手缩脚的,庙太小了。”

东方早报》一位部门负责人对此则觉得很吃惊:“10年,没想到这么突然。以前以为胡舒立可以顶住一切。不过,现在我相信胡舒立下一站也生猛。”

中华传媒网主编何伟佳则对走掉的那60人很关心:“他们是去做新的杂志吗?我觉得走掉的那个团队的动向,倒是值得关注一下。”

理念冲突还是利益冲突?

对《财经》震荡的原因,有评论认为原因有二:一是财政权,二是独立采编权的丧失。

在中国,媒体必须寻找一个公有制挂靠单位,获得刊号才能出版。此前,《财经》挂靠的单位是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原名“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但是,这种挂靠的体制也决定了《财经》对于自己的利润分配插不上话。目前财经年广告收入以亿为单位计算,然而这些钱最终到底属于《财经》,还是属于联办?至少从记者的收入就可看出端倪。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财经》记者的工资在业内不算高,与《财经》杂志及记者的业绩声望很不相称。

在没有财政权的情况下,胡舒立之所以一直决定继续挂靠联办,是因为联办给了她自由采编权。

从以往可以看到,联办对于《财经》采编是很少干涉的,这保证了《财经》成为全国最有魄力的媒体之一。除了少数报道,一般的稿件都能够保持其犀利的风格。

据媒体报道,胡舒立仍未放弃最后希望,她在等待《财经》主办单位“联办”大老板王波明从国外归来,期望再次谈判,解决问题。这一消息被知情人士否认,他称,“今天(13日)一早我在单位电梯里还看到了王波明,不存在再谈判可能。如果双方能谈拢,也不会拖到今日这个境地。”

有分析认为,《财经》经营部门的先期离职,可能是去搭建一个新的平台,这样,新的架构实际上一建好,资金一到位,当(采编)人员辞职后,马上就可以为新的平台工作,中间不会出现太大的间断。传言中的《财经》离职团队在引入外部投资时,其记者资源也可能会作为一部分资产入股,这意味着,至少有一批资深的采编人员有可能获得股权的激励。如果走出这一步,将是采编资源市场化的一次尝试,并能带来长期的激励机制。

而《财经》杂志的一位资深记者则表示:“采编团队与主管方早已摊牌,顶多一月内就能见分晓。这个消息或许是利好吧。”但是他没有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利好”在哪里。

北京一位杂志的社长助理则对大家传言的利益之争的说法不予赞同,她认为:“不是大家理解的利益这么简单,如果是战略方向产生严重分歧,会比看重利益更严峻。媒体发展的方向和未来是管理团队的心血,就像自己的孩子。资方和管理团队立场是不一样的。商人和媒体人也是不一样的。”

著名传媒人范以锦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知道《财经》杂志最近的变动,但是不知道具体的原因。”

他认为:“这么优秀的一个杂志,这么优秀的一个团队,出现如此震荡,是我不愿意看到的。应该是跟它的管理层的理念、管理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我们传媒人追求的理想、理念跟资方不一致。在不一致的情况下,(胡舒立)他们感到这个平台没有办法施展,所以就要求离开。不过,这是他们内部的事情,对于整个传媒界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可以预料的是,管理者对传媒的这种管理方式方法,理念的追求,平台的施展方面,如果没有令传媒人感到满意的话,随时就可能发生冲突。他们集团的那种变动不是现在才开始的,早在去年前,下属的几个画报啊、网站啊,已经有一批人离开了。现在,中国最有影响的财经类杂志又发生了震荡,应该说,在这个集团不是个别现象,这几家媒体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员离职事件,管理层在这方面应该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对其他的管理者应该有警示的作用。因为我觉得《财经》做得非常好,非常优秀,不论是它的内容,还是经营。出现这种集体辞职,可能是管理层的理念,管理的方式、方法会有一些新的问题,要调整,不调整,很可能以后会出现第二批、第三批的辞职。”

10月7日,胡舒立在《中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无法确定的愿景》。

她在文章中写道:

“每人心里有个梦,英文叫vision,中文有译作‘愿景’。然后就是扎实地努力,向这个愿景靠近。愿景可能总是很远很远,我作为乐观主义者,也得不断调整,然后努力地靠近着。或许,通过今天这种努力,外人可以窥知我对未来的‘预测’。所以,我只想回答:想知道我对40年后的中国有何遥想吗?请检索我今天的脚印吧。”

相关专题:

《财经》杂志人事大震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09中国网民财富报告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lanln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