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爹”研报背后有三大推手
CFP
曾几何时,一份知名券商的研报,在投资者心目中简直可以比得上股市淘金的秘籍,可是现在这个时代无疑已经过去。银河证券那篇攀钢钒钛的乌龙研报丑闻刚落幕,国信证券对青啤放卫星式的定价又成为市场质疑的话柄,以及此前中国宝安遭遇的石墨门、涪陵榨菜的天价榨菜,以及东阿阿胶的“被加量”,愈演愈离奇的“研报门”将投资者对行业研究员的不信任推向高峰。
究竟是什么,使得这么多雷人的研究报告横空出世?面对铺天盖地的券商研报,其中又有几份能梦想成真呢? ——编者□晨报记者 苗夏丽
“表面上,券商研究员看似风光,但实际工作中压力却非常大,如今一些雷人的行业研究报告,要不就是研究员为了搏出名,要不就是职业素养低,也不排除有一些利益链在里面作祟。”一个离职的券商研究员如此对记者表示。而据记者采访了解,雷人研报不断出台的背后,有着三大推手。
推手一:
打分制度逼研究员“出位”
目前很多券商研究所对研究员的年终考核,都是通过打分来进行的,包括员工打分和客户打分,“客户打分的比重相对较大,尤其是大基金或大客户的打分分数,直接关系到研究员年终奖金的多少。”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研究员对记者表示。
实际上,每天早上基金经理的邮箱都会收到来自各大券商的数百份研究报告,研究员的报告如何“脱颖而出”,靠“出位”有时似乎是必须的,尤其对一些刚入道不久的新人而言,因此“标题党”、“天价估值”等在研究报告中大肆横行。有些研报流到市场上,就造成了轰动效应。
另外,一些券商的考核制度与研究员发布研报的数量挂钩,如此一来,这些研究员就不得不在数量上猛花功夫,难免忙中出错。
推手二:
跳槽频繁,新手业务生疏
金融行业跳槽率高,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行业研究员这个行当也是如此。
近期安信证券发生了业内颇为轰动的事件,其研究所今年以来有五成左右的研究员离职,其中包括不少首席分析师,跳槽者中九成去了买方机构,包括私募基金、保险机构、PE机构等。国金证券、申银万国等研究所的不少王牌研究员和分析师近一两年都大量流失,前国金证券金牌分析师龚云华跳至齐鲁证券出任研究所所长,并带走了一批人;原申万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李、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副总经理黄燕铭先后跳至瑞银证券。近期国泰君安的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可能跳槽海通证券的消息,已引起市场的关注。
记者在采访时也经常碰到类似情况,以前经常联系采访的行业研究员,忽然就换人了,而新接手的研究员,有的是从别的行业转过来,有的则是新入职的,很多对接手的行业还不熟悉,甚至无法接受采访。“新手要成为专家,毕竟要有几年的积累,其写出的研报判断不准,或者出现错误就难免了。”
推手三:
研报成利益链的一个环节
“有些研究报告给某股票强烈推荐或买入评级,实际上是为了给机构抬轿。”有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有些研究员进行上市公司调研后,如果发现公司有重要资产注入、高比例分红等‘猛料’,首先就会给大客户打电话,让客户提前建仓,然后再写研究报告公开发布。”上述知情人士报料,这也是为什么当投资者看到研究报告时,不少股票已经涨得很厉害,一旦买入,股价却没有继续走强,甚至下跌。又如此前双汇发展的“瘦肉精”事件,该事件对公司净利润影响有十亿多元,但事发后不少券商的研究报告仍一如既往的看好,双汇发展是基金等众多机构的重仓股,券商研究员的研究报告其实就想稳住股价,否则公司和重仓基金都会很难看。
仔细的投资者或许会发现,券商研究员对上市公司的评级,多是偏正面或“中性”评级,建议减持的不多。“每家券商都有自己研究的股票池,这些股票多属于行业龙头公司,研究员要想获得独家消息,必须和上市公司搞好关系,如此公司才会向他透露最机密的信息。”有研究员对记者表示。
有时研究员会把上市公司管理层透露的一些“内部消息”写入研究报告,作为推介的要点之一,但却因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不得不发布公告进行澄清,此前申银万国关于东阿阿胶计划调整产品说明书的报告、东海证券有关深国商的调研报告等都属于此类。
[生存状态]
研究员:压力太大,想逃离
写出雷人研报的研究员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研究员仍在勤恳地工作着,但是,长期的压力,使得他们中的不少想要逃离这个行当。“要在所研究的行业中做出一点名堂,就要一天到晚忙着整理数据、看公司财报和公告……有时不得不放弃生活,还要被比来比去,压力实在太大了。”在这种心情下,某券商研究员老李终于决定不干这行了。
老李的同事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据老李说,研究员跳槽的路径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出于薪水考虑,从一个券商跳到另外一个券商,如部分《新财富》评出的优秀分析师从大券商跳到小券商,年薪可升到百万元以上;另外一种是从卖方分析师转为买方分析师,即从券商跳到基金公司,尽管也存在所推荐股票是否跑赢大盘或行业的压力,但至少研究报告不需要公开,来自公众的压力相对较少。第三种就是索性离开这个行当。
“当研究员时,基本没有什么个人的生活,周末一半时间以上都在写研究报告。早上八点半到研究所,晚上加班到七八点钟是家常便饭。”王某现在就职于国内某家银行,每天正常上下班,周末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他说现在终于能感觉到工作和生活的区别。
[有感而发]
券商研报,不需要太迷信
□晨报记者 张佳昺 特许金融分析师(CFA)
对作家诗人来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创作的需要。但是现在这股风潮蔓延到了研究员的身上,无疑就有点可怕了。
研究员:艺术家还是科学家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研究员们经济学、金融学甚至数学系的专业背景以及硕士博士的头衔,无疑代表着专业、敬业,但最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之时,他们自然大失所望。
其实,若明白行业研究员们的工作性质,大家就会明白,“迷信”他们是多么的可笑。股票定价是不是一门科学?当然是,毕竟这是被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教授,个中高手更因此拿了诺贝尔奖。但是,股票定价却又不是一门常规的科学,因为它无法像物理学、数学那样,能被算得精确无误。
以股票定价中最常用的现金流折现模型(DDM)为例,正统研究员都会将其作为重要的定价模型来使用,但是,这个模型牵涉到诸多的假设,比如对增长速度的假设,对贴现率的假设,而不同的研究员使用的假设都是不同的,能否得出靠谱的结论,很大程度也就取决于这些选取的假设是否靠谱。但是如何得到靠谱的假设?很可惜,这就更接近于艺术的范畴,并无一致的定论,全靠研究员自己的判断,这才有了千变万化的定价结果。
是的,行业研究员的工作,是一门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工作,研究员本身的素质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股票定价中艺术味浓厚,才使得王牌研究员如此可贵。而安信证券的王牌宏观分析师高善文近期也撰文坦陈,“绝大多数分析师都无法持续准确地预言趋势,这是现实情况”。
不过,更糟糕的是,一些不尽职的研究员在股票定价的科学范畴还往往不尽心。还是高善文,对此有更直接的指责:“绝大多数我们所看到的研究报告之中,你找不到非常密实的逻辑和基于这些逻辑提出的预测……在国内大量卖方研究报告之中,我们看到的是材料的堆积……既不以此为基础做出一系列的预测,更谈不上对事实和经验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去验证预测。
利益纠葛后的角色错位
如果说,定价模型算不准那是能力问题,是否认真算是态度问题,那么制约行业研究员表现更严重的则是道德问题了。
自2000年科网泡沫破裂之后,欧美发达国家的行业研究员的职业声望就大幅滑坡,甚至几近崩溃了。在那场狂热的非理性繁荣中,许多科技股分析师一边在内部骂某只科技股是“狗屎”,一边又在公开报告中给予“强力买入”的推荐评级——究其原因,在于行业研究员已经化身为公司投行部门的 “推销员”,所谓研究报告不过是相关股票的“另类广告”而已。
发达国家的行业研究员出现此等丑态,A股作为后来者,其行业研究员是否也会有同样的问题呢?考虑到资本逐利的天性,联想到诸多被抓的老鼠仓,要相信A股的行业研究员没有类似情况,无疑是要莫大勇气的。
行业研究员,到底值不值得信赖?高善文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在其看来,研究员的职责“主要是拾遗补缺、完善买方的决策思路,帮助买方尽量周全地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从而争取最有利的情况,并在风险出现时有所应对”,他们并不对报告使用者的结果承担最终责任。既然王牌研究员自身都这么认为,你再把他们的推荐和估价太当真,岂不是有点“自作多情”了!
相关专题:券商研报乱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