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鹏:四方面原因导致近期A股大跌 下半年机会仍多多
凤凰网财经讯 由凤凰网财经频道举办的“跨越519——中国资本市场展望暨下半年投资策略”论坛今日举行。论坛上,证券日报副总编辑董少鹏表示,A股跌到现在的点位,依然能基本反映了市场对今年实现GDP增速8%目标的态度,近期的深度调整则是由另外四方面原因共同影响的。
以下为董少鹏观点实录:
今天是5·19行情10周年。今年5·19之前的行情为什么先是缓慢上涨然后突然暴跌?其实是符合经济形势基本面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但很多人置疑这个问题,认为中国股市不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而我一直认为,中国股市是符合中国经济形势的。看待经济形势不单是指看经济数据以及走势,还包括看制度的变革。
中国经济制度的变革还是处在一个持续加速的过程当中;相对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运行是相对稳定的。两者有很大区别。中国股市是“新兴加转轨”,中国经济则是“发展加改革”,因此,中国股市不是光反映经济指标,而是反映经济指标和经济指标之外的变革等因素的股市。2010年年初到现在,先涨后跌,而且近期跌幅比较深,我认为基本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就是说,股市跌到今天,基本反映了大家对2010年中国经济能够实现8%左右增长的这样一个预期,这一个大的前提。
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出现非常深的跌幅?我认为原因有四个:
第一,资本市场的政策预期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从1月1日开始对限售股的个人股东开征个人所得税,这是中国股市从没有过的政策变化。我理解这是局部征收资本利得税的开始,它所引发的想象不是完全能够控制的。一种可能是:股市涨,个人限售股要抛;跌,也要抛。理由是,限售股股东希望由受税收新政约束的股票置换为不受税收新政的约束的股份,操作上更加便利。这驱动了个人限售股大规模的出售,这是第一个原因。由于前三四个月股市主要趋势是上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把这个原因淡忘了。其实,这样的政策变化在任何一个发达的股市都是没有的。我们探讨今年乃至明年的股市走势,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毕竟,中国股市“政策市”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我们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导致了新预期。目前,大家在热烈探讨两个话题,这种探讨已经持续了5个月了。一个是货币供应问题。到底要不要加息,存款准备金率要提高到什么程度,这个话题直接影响到股市投资者乃至所有股市参与者的预期。
第二个是房地产新政。现在描写房地产调控使用了很多刺激的字眼,“史上最严厉的”,“最严酷的”等等。我想,从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来讲,房地产调控、遏制房价是必需的政策,我非常赞同对房地产实行调控。
确实,我们在历史上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有过犹豫,2001年前后调控过,2005年前后也调控过,但都没有像这次调控如此紧密结合社会稳定,紧密考虑民生,紧密维护社会公平,没有今天这样在政治考虑上更加深入。我非常赞成这次调控。那么,房地产新一轮调控引发的一系列的产业供求和增长的预期就必然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两个重大的宏观政策变化,导致投资者和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心态上发生变化。
第三,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新的变化。一个是跟中国密切相关的汇率问题,即人民币升不升值。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定性的答案,所以大家一直在猜测,美国的高官或者某个经济学家发表一个言论,或者我们的政府某一个官员发表一个言论,都会引发很多的猜测。
第二个是全球经济危机二次探底的问题。希腊离我们那么遥远,并且它是一个不大的经济体,但是它的一举一动都会传导到我们国内,并且在股市上有所反映。
第四,我国股市本身的改革策略安排有可商榷之处。今年是“5·19”行情11周年,总结5·19的经验,我认为,今年的股市政策在运用上和操作上有值得斟酌和总结的地方。比如,我们希望创业板市场平稳上市,规模上有一个较快的增长,但实践中扩容速度太慢,导致了高市盈率、超募、高价格发行等问题。这对市场泡沫有催化的作用。
再如股指期货,从长期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平抑市场投机、充分揭示影响市场涨跌因素的工具。但在推出股指期货之前,我们把它描绘得太好了,对其初期运行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估计和揭示不够。股指期货在过去几十年运行的历史当中,总体上来讲是一个好的工具,但是在1987年,美国的股指期货市场也发生过比较大的波动,出现过较大的风险。
以上这四个方面导致投资者的心态出现不稳定,甚至很不稳定,而股指期货客观上有助涨助跌的作用。我们没有说股指期货在这一轮股市大跌过程中起主导性的作用,但是确实起到了助跌的作用。我相信,当股指整体呈上升趋势的时候,中国股指期货也会体现出助涨的作用。
至于下半年行情,既然股指跌到了目前这个程度,它也会逐步的回升。我认为,投资机会还是会比较频繁的。新兴产业股、银行股、能源股都会有表现的机会。中国股市发展到今天,有了一个很好的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不会由于熊市就没的可做,不会由于股市低迷就没有机会。我相信2010年下半年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相关专题: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fuj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