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暴富” ST重组概念回归爆炒(荐股)

2010年12月17日 11:37上海证券报股票 】 【打印共有评论0

上海资产重组两次浪潮

一方面是出于保护上海本地上市公司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资产重组自然而然地成为上海上市公司寻求再发展的重要途径。

如果说早期的资产重组是出于解决单个上市公司生存问题的话,那么后期的资产重组则是上海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如今,上海已将资产重组提升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

资产重组是证券市场永恒的题材,而上海的资产重组工作在全国可以说发挥了“领头羊”作用,并已成为上海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初衷:“救死扶伤”

上海一开始的资产重组可以说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的,那就是发生在1993年的著名的“宝延事件”,让国人知道了什么叫资产重组。而真正以改善上市公司质量为目标的资产重组开始于1997年,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资产重组作为一个题材被中国的证券市场所熟知。

上海资产重组的兴起其实是无奈之举。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上市的公司中,有相当部分公司资产剥离不充分,资产质量不高,主营业务不突出,行业分布也不尽合理。这些矛盾逐渐积累起来,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影响到了上海本地上市公司的整体形象。1998年,整个上海板块上市公司亏损面达到10.66%,1999年上海市共有6家上市公司被ST,2家公司被PT。

本应成为上海优秀企业群体的上市公司整体如此表现,与上海拥有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地位不相适应,这引起了上海市政府有关方面的重视。一方面是出于保护上海本地上市公司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资产重组自然而然地成为上海上市公司寻求再发展的重要途径。

1996年,上海市政府成立了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领导小组,1997年制定了《上海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总体方案》,1999年又制定实施《关于促进上海上市公司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管理的若干意见》,从政策面支持上市公司发展。这是上海首次以市政府名义公布针对上市公司发展的政策意见,在全国也是首例。

从1997年起,上海市政府每年都要召开上市公司重组工作会议,并将其列入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就在这一年,广电股份、真空电子国家股划转至上海广电集团,上菱电器国家股划转至上海电气(601727,股吧)集团。当年7月,上海贝岭(600171,股吧)国家股股东由仪电控股集团变更为华虹集团,构筑成强强联合之势,9月,二纺机、ST中纺机大股东太平洋(601099,股吧)机电集团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划转至上海电气集团。这种股权无偿划转方式更多地体现了政府主导。

大量的“买壳”案例也始于1997年。当年4月,上海实业出资1.1亿元收购联合实业29%股权;11月,中远置业出资4亿元巨资收购众城实业68.7%股权;12月,上房集团出资1.79亿元收购嘉丰股份74.6%股权。还有粤海入主新亚快餐、中宏入主亚通股份(600692,股吧)等案例发生。而钢运股份的重组更是开创了上市公司整体资产置换先河。

1998年开始,上海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工作进入了全面展开阶段。嘉丰股份、龙头股份(600630,股吧)、四药股份相继步钢运股份后尘,通过整体“换血”重获新生。除了整体性置换,其他不同程度的资产置换也频繁出现,使上海上市公司在重组过程中逐步改善资产质量,调整主业结构。就在同一年,电器股份与控股股东进行6.2亿元资产置换,占到该公司中期净资产的75%。

上海上市公司的重组工作得到了中国证监会的肯定,并向各地介绍了上海的做法。此举对推动全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影响深远。

整体上市蔚然成风

上海的第二轮重组热潮兴起于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随着股改的完成,大股东整体上市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而上海的重组也不再仅仅以保壳为目的,而是关系到未来上海新的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上海提出“两个中心”建设后,资产重组更是成为上海扶值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最初几年,由于受股票发行额度的限制,不少上市公司只是从集团中分割出一部分资产上市,对大股东有着严重的依赖。这在日后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关联交易、大股东占用资金、违规为控股股东担保等,对上市公司与流通股股东造成了伤害。而业务的不完整性也使得上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无法得到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扩大企业规模并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为宗旨的集团整体上市应运而生。

2006年前后,上海先后发生了中国船舶(600150,股吧)和沪东重机的大股东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上海港机大股东上港集团(600018,股吧)分别以向控股的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方式实现整体上市的案例。其后上海更展开了以行业和行政区划为系列的大重组,如上海轻工系、商业系、锦江系、上实系等同系列上市公司的整合重组。上海各个区级政府都对区属国有上市公司资源整合作出规划,金山区的凤凰股份(600716,股吧)变身为金山开发(600679,股吧),而2009年代表上海医药(601607,股吧)行业的重组的上药集团整体上市更是牵涉到了上海、香港两地4家上市公司,重组完成后的上海医药涵盖了医药领域的各个环节,包括研发、制造到终端销售,一个全产业链医药平台在上海诞生。

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

如果说早期的资产重组是出于解决单个上市公司生存问题的话,那么后期的资产重组则是上海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如今,上海已将资产重组提升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

上海市已提出,要把全力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作为当前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上海国资企业资本证券化率已经从2007年底的17.6%提高到2009年底的25.4%,2010年确定的目标是达到30%。为此,近几年上海一直在加快推进资产重组工作,仅2009年一年,上海的国资公司中就有超过18家实现了各类重组。

打造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上海今年国资整合的重要目标。新近提出的上海国资改革主体思路是:经营性国资进行主辅分离,做大做强主业,形成2-3家充分发挥投融资和国资流动平台功能的资本经营公司;3-5家在全球布局、跨国运营的企业;8-10家在全国布局、综合实力领先国内同行业的企业;20-30家主业竞争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蓝筹上市公司。

要实现上述目标,上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上海有着之前成功的经验,相信目标终能实现。上海重组工作的经验可以概括为政府做推手,资源作后盾。上海有着大量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有着深厚的产业积累,这是上海市政府推进资产重组工作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上海式重组”的特点和希望所在。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更多数据,请访问凤凰网财经数据中心(http://app.finance.ifeng.com/data/)

相关专题:

ST重组股赶集年底大行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热点推荐: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lanln
更多新闻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