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中毒”的根源在哪里

2010年03月31日 08:12新闻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晨报评论专栏作者 周俊生

央视《新闻30分》节目日前曝光证监会工作人员李莉涉嫌从事内幕交易,在两年前将三一重工高送配的消息提前泄露给亲属,引起整个证券市场的震惊。针对市场的广泛质疑,证监会作出了必要的回应,表示此事早已作过调查,没有证据表明李莉从事了内幕交易。而就在证监会作出回应的同一天,此事的举报者接受北京数家媒体采访时又提供了新的证据。

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还表示,证监会对工作人员一直坚持从严管理,对工作人员的任何违法违纪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但这种高调宣示却未必能赢得足够的公信力。近年来一连串发生于证监会的腐败案(如王小石案、王益案等)显然表明,证券监管部门已不是一块可以让人放心的净土,当权力高度膨胀而缺乏有效制约时,它同任何一个权力部门一样,也难免成为权钱交易的乐园。相比于发生在基金公司等市场利益主体中的“老鼠仓”,这种发生在市场监管部门中的内幕交易,对市场无疑具有更严重的破坏力。

证监会内部容易产生内幕交易,其原因并不难找,主要就是这个机构握有太多不受约束的权力。尽管证监会负有监管市场的责任,但是长期以来,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行使行政审批权来管理、调控市场的方面,公司上市、公司再融资、公司资产重组,事无巨细,都要经过证监会的逐层审批,在这个冗长过程中,证监会已经成为一个市场信息高度集中的部门,这就为证监会某些工作人员利用这些信息从事内幕交易提供了条件。

近年来,证监会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市场化”,“市场化”的真谛,就在于让权力退出市场,让市场实现自我调节。然而现实却是,所谓“市场化”的改革已经越来越沦为一个动听的口号,并没有触及证监会的职能转变,它只是放弃了对公司股票发行定价的约束,其他诸如发行审批等权力,仍牢牢地掌握在手里。这是一种假冒的“市场化”,它除了满足发行公司无约束地向市场圈钱的欲望、让投资者为市场的所谓“发展”付出更大的代价以外,就是满足了某些内部人士进行权钱交易、中饱私囊的贪念。

需要引起警惕的是,资本市场监管的不力近年来已经成为一个引起投资者强烈不满的现象,投资者揭露有关上市公司造假行为的举报大多泥牛入海。去年刚刚建立的创业板市场,一些高价发行的公司上市不到一年,就已经出现业绩严重下滑的情况,投资者强烈质疑它们在股票发行时存在粉饰业绩的行为。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证监会在行使审批权力时的失误,而这种失误的背后是否存在权钱交易,显然是值得追问的。

事实告诉我们,根除内幕交易这颗资本市场上长期存在的“毒瘤”,需要证监会下更大的功夫,而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加速推进真正的“市场化”,让权力远离市场利益的纠缠,具体来说,也就是让证监会的工作人员失去从事内幕交易的条件。唯此,证监会才可能心无旁骛地进行市场监管。

相关专题:

证监会工作人员被曝涉嫌内幕交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周俊生   编辑: zoulin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