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泉:我很少使用评级机构提供的信息
□本报记者 陈刚 纽约报道
在次贷危机中饱受诟病的评级机构,如今面临秋后算账。5月13日,美国纽约州总检察官开始就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扮演的角色进行调查。金融机构与评级机构究竟是否存在互相误导的情况?评级机构的问题出在哪里?这些问题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奥本海默基金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山泉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评级机构的商业模式是引发一系列问题的导火索。
李山泉介绍说,评级机构的客户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评级的对象,另外一类是愿意购买评级结果的投资者。在评级机构自身发展的初期,尚且缺乏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声誉,直接从被评级对象处收取报酬的情况比较普遍,而恰恰是评级机构与客户之间的这种利益关系导致评级机构出具的评估结果出现偏颇。而当评级机构有了足够的规模和声誉后,仍然面临着评级结果是否能够占领市场的问题。许多专业的金融机构拥有自己的资深分析师,并不需要专业评级机构缺乏针对性的评级意见。作为一名长期在华尔街工作专业投资基金经理,李山泉说他自己很少使用评级机构提供的信息。
此外,难以保留人才也是影响评级机构评估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专业人才在评级机构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跳槽到其他企业,通过他们学到的业务知识直接从事投资分析类的工作,其薪酬水平要大大高于在评级机构的所得,这也造成了评级行业的总体业务水平不稳定。
李山泉还认为,评级机构虽然在常规产品的评级上经验丰富,但在崭新的金融衍生产品领域并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和专业经验。以次贷产品为例,很多被打包的金融衍生产品本身过于复杂,评级人员是否能够真正了解所评估的产品尚且值得怀疑,而评级机构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给出偏向投行一方的评估意见,无法做到客观、负责。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国会曾经专门就评级机构在危机中应承担的责任举行过听证,调查发现,在评级机构内部通讯记录中暴露出很多不负责任的做法。一名评估机构分析师在内部邮件中写道:“我们什么都可以评,哪怕它是一头奶牛。”
尽管如此,对于国际评级机构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所起到的作用,李山泉则认为,评级机构在欧洲的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李山泉称,虽然欧盟官员指责评级机构在债务危机恶化的过程中不断降低欧洲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无异于雪上加霜,但是在主权信用评级上,评级机构并没有直接利益,他们并不可能从被评级的国家拿到报酬。李山泉指出,在每次危机之后,人们都会陷入相互指责的游戏,投资者需要认真辨别其中是非真伪。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