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路径选择

2011年01月12日 02:09第一财经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日报:周小川日前在演讲中指出,下一步要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动利率市场化。这显示了人民银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决心。那么,推进利率市场化应采取怎样的策略和路径?

焦瑾璞:有关利率市场化改革多年来一直在推进。到目前为止,应该说债券方面,特别是非金融企业债务工具的大规模发行及其利率,以及银行间市场的短期融资券、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化都已经实现了。但是,也可以看到,五年下来,央票利率近似短期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利率近似中长期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与信贷市场的利率仍然分割,贷款下浮下限除个人住房贷款外没有扩充,存款利率上浮也未启动。

接下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顺序是,先放开银行间利率,后放开客户利率;先放开外币利率,后放开本币利率;在存贷款利率上,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在存款利率方面,先放开大额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存款利率。这是我们利率改革的基本框架。

宗良:“十一五”期间,我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取得一定进展,外币的利率市场化也已经基本完成。同时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有了一定空间,央行对于利率的调控、引导水平进一步提高。

未来一段时间,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基本倾向于在一定范围内扩大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建立行业的自律机制。

但总体而言,从国外利率市场化进程来看,利率市场化需要积极、稳步、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完成。因此,在国内可以考虑一定的试点推进,比如在贷款对象上,可以从中小企业、“三农”企业先开始;在区域上,可从中西部地区推进;在金融机构选择上,可选择一些影响不太大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先行试点;先试点再有序推动,既能稳步进行,也能避免对银行业、对经济发展冲击太大。

巴曙松:周小川讲话中,阐述了推进策略:即采取“划定范围、提供激励、自律秩序”下,把利率市场化向前推进。希望优秀、达标、有定价能力的行为规范企业,首先会在利率市场化中获得更大的定价权。

大致看来,可能的图景是:央行先选取1~2家银行以及一定范围的企业,先进行利率市场化试点,观察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然后再向前推进。所以整个过程也会是循序渐进的。

银行试点方面,周小川的讲话中称,“首先选择有硬约束金融机构,放开他们的定价权,在一定程度把财务软约束机构排除在外。”按照目前的推演,市场化程度较高、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产权约束强的股份制银行可能是第一步的首选。从影响范围看,在经济发达地区经营水平较高、管理素质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可能被选择。

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完全的利率市场化预计仍然需要时间,并取决于对试点情况的观察和评估。

如果通过利率的市场化可以引导商业银行转向有定价能力的中小企业领域,则同样可以促使商业银行保持较高的利差水平,同时也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较之原来集中在大客户的贷款业务模式,银行的实际贷款利率还有可能上升。

同时,同样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在中国当前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程度较高的条件下,银行之间的竞争容易导致过度竞争,一旦存款上限、贷款下限全面放开,同质化的竞争可能导致实际贷款利率的下浮和存款利率的上浮,银行的利差短期内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压力。最终可能导致部分定价能力差的银行受到显著冲击,乃至面临退出的风险。

另外,中国的银行监管部门正在讨论一系列十分严厉的监管指标要求,包括提高资本金质量和水平、控制杠杆率水平、加强流动性比率监管以及要求拨备/贷款比率达到2.5%以上等要求,这都在客观上要求银行业保持较大的利差水平,才可能承担这些监管指标实施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日报: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推进,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整体常常持较为强烈的反对态度,因为一旦实施,有可能缩小利差,并对银行系统产生较大冲击。那么,如何为银行提供激励?国内银行业应当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和应对策略?

巴曙松:考虑市场利率市场化的时候,经常会被问这个问题。特别是在国有银行改革以来,央行刻意保持比较大的利差水平,通过利率管制让银行有比较好的盈利状况。当然,对实体经济和银行内部的改进而言,保持比较大的利差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对大银行的冲击是直接的,直接影响利差水平,因此,只能是慢慢试点、总结,再推进。比如,小范围试点利率市场化作参照系,促使银行主动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定价能力。根据不同客户的风险,主动定价,提高定价能力,只有示范推动才有动力,如果刻意保持非常大的利差,这些大型国有银行可能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提高利率定价能力。这应该是互相推进的循环过程。

商业银行对于利率市场化全面推进虽然常持有反对态度,但我认为,对于被选中作为试点银行的积极性仍可能是高涨的。

除了其他方面的政策选择外,在当前的环境下,受到试点银行欢迎的激励可能是信贷投放规模的市场化放开,或者是实施差别化的准备金水平等,具体的激励措施可能还在讨论研究之中。

对于定价能力强的银行来说,放开贷款利率约束可以增强其利率浮动的主动运用,贷款利率水平可能较之现在水平上升。

但是,如果银行的定价能力缺乏,在多数银行贷款只能下浮10%的情况之下,试点银行只要做出一定幅度的下浮,就可能很容易撬动自身市场规模的扩大,或者试点银行也可以更多运用积极的定价策略面向中小企业获得更大的利差水平。在多数银行存款不能上浮的情况之下,试点银行只要做出一定幅度的上浮,就可能很容易吸收到低成本、相对稳定一些的存款。

从这一点上讲,选择风险控制能力较强、定价水平较高的中小银行是央行选择试点银行的必然选择。

胡新智: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后,存贷款利率不仅要随着信贷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还要随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而波动,资金在金融市场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流动更加随机,因此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更为困难,而且易形成利率风险。

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那些定价能力弱、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差的中小银行将受到利率波动更为明显的冲击。因此,如何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科学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新课题。

形象地说,利率市场化就是一把双刃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部分商业银行在市场化竞争中将逐步被边缘化,甚至淘汰出局;而部分银行则会抓住机遇,不断追求变革与进步,进而实现自身发展的质的飞跃。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在产品定价、收入结构、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苦练内功,争取短期内实现发展模式的新突破。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产品定价机制,实现内部存贷款定价的科学化。伴随着改革的推进,存贷款利率的波动幅度必将不断扩大。一方面,虽然存款利率市场化实现了银行上下调整存款利率,实现主动资产负债管理的可能。但我认为,在市场竞争压力下,更多的将出现商业银行上浮存款利率,上演“揽储”大战的情况,由此将增大银行经营的成本压力,挤压利润空间。另一方面,银行有必要立足自身情况,结合成本收益分析、客户盈利分析等科学方法,不断探索能综合反映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客户让利幅度、产品收益相关性、违约和展期等因素的贷款定价模型。

其次,要积极发展中间业务。2010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的息差收入占比高达79%,而同期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仅为18%,远低于市场化条件下欧美发达国家银行业40%的平均水平。伴随利率市场化,银行息差幅度将不断缩窄,由此将对中国银行业传统的收入结构产生重大冲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收入必将成为中国银行业迎接利率市场化挑战的重大战略抉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热点推荐: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wangkt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