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配套措施
配套措施
日报:外部环境的配套与市场发展是很关键的,这些方面不改革,利率市场化的单线推进也很难实现,那么,你认为全面利率市场化需要哪些配套制度的跟进,以及具备哪些市场条件?
巴曙松:为避免银行体系出现无序竞争和经营困难的局面,利率市场化的推行需要诸多客观条件的提前准备。
首先是完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目前,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经过四年的运行,已经具备一定的成熟度。但因为是同业拆借利率,其利率组成为一年及以下期限品种,缺少中长期品种。
其次,要完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在利率市场化后的同业竞争过程中,可能会少数出现经营不善,甚至还需要退出市场的金融机构,在此情况下保护储户利益是必要的制度安排。
再次,完善金融市场监管机制。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因追求市场份额容易导致恶性竞争,损害行业整体利益,需要监管机构适时适度进行监管,保持行业的正常运行。
此外,直接融资应当具有相当市场规模,市场化定价的金融工具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依靠银行进行间接融资的数量占到社会全部融资总量的80%以上,需要加大市场化融资的比重,促使银行面对一个日益市场化的定价环境。
胡新智:我个人认为,利率市场化不能简单地看作存贷款利率的自由浮动,其本质上是金融领域一场极其重大的整体性变革。金融监管政策作为改革的配套措施之一,在保障商业银行持续安全稳健良性发展方面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不断完善现有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发挥着跨周期的逆风向调节功能,对保持金融体系稳健型,增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政策工具选择上,要积极发挥金融机构最低资本要求和资本缓冲的逆周期调节作用,采取更为稳健的拨备方法,增强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平滑跨周期的贷款投放和经济波动。在跨机构监管上,要考虑不同机构间互相影响导致的系统性风险,通过加强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监管/改进对交易对手的风险计量和控制等来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其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参与主体的淘汰机制。立足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金融机构的“硬约束”和“软约束”特征将逐渐明显。金融监管当局要将那些具备硬约束的金融机构培养成为竞争性市场的定价主体,而将财务软约束、“病号型”或“重病型”的机构逐渐排除出市场之外。在建立市场淘汰机制的过程中,建立健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适时推出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k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