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贺麒麟 发自上海
在城商行冲刺上市的梯队中,它曾经一度走在最前列。是什么让它在近年来落后于其他生机勃勃的同行?在城商行异地扩张的梯队中,它曾经勇夺头筹。是什么让它放慢了扩张的脚步?
10年漫漫上市长路,在它面前,是柳暗花明,还是迷雾重重,在冲刺路上,它经历了什么,又还将面对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本期《每日经济新闻》“问诊城商行”系列将为您推出我国银行体系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商业银行之一——上海银行,通过对其异地扩张、IPO清障、经营发展战略等的回顾和分析,解读城商行发展又一个典型样本。
曾开创国内城商行发展先河的上海银行,近来却步履蹒跚,令人生出些是否“廉颇老矣”的感慨。
上海银行曾先于其他城商行拿到首张跨区经营牌照,但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甚至大连银行反而已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资产规模扩张上,上海银行2010年上半年资产规模增长9%,而同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的同比增速分别是21%、28%和31%,而临近上海的江苏银行同比增速为30%。
而从盈利能力看,上海银行亦明显掉队。2010年上半年上海银行资产收益率仅为0.52%,而城商行“三剑客”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同期的资产收益率均超过了1.3%;事实上,2007年以来,上海银行的资产收益率连年下滑,从2007年的1.03%跌至2010年上半年的0.52%。
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必然要在发展中解决。目前来看,上海银行一再推迟的上市计划,已是箭在弦上。但上市能否令上海银行重新焕发活力?能否恢复其引领银行业创新先河的风格?还需要时间和努力来验证。
异地扩张乏力
对于目前银行体系内最具有活力的城商行来说,跨区经营、异地扩张是走向全国这一战略部署的必经之路,也是具有挑战性的一步。
大连银行行长王劲平曾表示,城商行的跨区经营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限制,他并呼吁监管部门给予城商行“国民待遇”,能够和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享受一致的政策。
银监会自2004年11月出台《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以来,明确指出“支持经营状况好、管理能力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实现跨区域发展”,为城商行跨区经营、异地扩张设立了较高的门槛。
而该高门槛下产生的第一张“准入证”,正是由上海银行获得。2005年11月,上海银行获批在浙江宁波筹建分行,在城市商业银行系统中率先实现跨区域发展。
自上海银行在宁波设立分行后,目前已先后在南京、杭州、天津、成都、深圳、北京、苏州等地设立了8家分行。但纵向剖析,该行新设异地分行的数量近年来逐年下降,2008年以来的三年中其新设异地分行的数量分别为3家、2家和1家。
同时横向比较,从异地分行的数量来看,更晚拿到“准入证”的其他城商行反而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公开资料显示,北京银行自2006年起实现跨区经营,目前设立了9家异地分行;自2007年起实现跨区经营的宁波银行,目前设立了7家异地分行;南京银行目前的异地分行数量为8家。非上市城商行中,上述提及的大连银行自2007年起实现跨区经营,目前设立了包括上海分行在内的6家异地分行。
由此看来,在征战全国的“战役”中,上海银行正在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同业竞争;同样,其他城商行也在苦苦思索这一问题。在银行业务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银监会对城商行跨区经营设置的高门槛确实有其考量。
那么,城商行如何克服跨区经营这一瓶颈?中国社科院投资系博士付立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某些城商行在本地的经营优势如果能够复制到其他城市,则可对优势业务进行强化,扬长避短。
他并指出,城商行若要变成全国性的银行,就面临着经营规则的通用化,必须实行所有银行通行的一般规则,才能在全国各地立足下去。“对这种一般规则的学习、掌握,把银行的整个经营管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提高整体治理水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和大多数城商行一样,跨区业务的高速扩张令上海银行受到了来自资本金瓶颈的约束;扩张乏力更显其对资本补充的渴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