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到11.5% 银行资本充足率实行动态监管
资本充足率的明确规定虽然没有改变,但是对于资本金充足程度的要求已经逐步提高
从8%到11.5% 银行资本充足率实行动态监管
□ 本报记者 张艺良
从8%到11.5%,资本充足率的监管“红线”被逐次上调,这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俨然成为了调控经济的一种手段。
当“红线”明晰后,人们会发现,之前耸人听闻的银行资本缺口,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监管红线再上调
“银监会对内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实施动态监管,按照巴塞尔协议的底线还是8%,但对不同的银行有所差别,对建行目前的要求是11.5%。”
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朱小黄在建设银行2009年业绩发布会上对在场的记者和分析师明确表示。监管“红线”的高度再一次被揭秘。
近日,市场上便有传闻,银监会对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已经提高到了11.5%,但一直未得到证实。目前,除了建行高层有了明确的表态外,中行和工行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表示。因此对于工行和中行,其要求是否也是一致的,目前无法核实。
自去年以来,资本充足率的明确文件虽然没有改变,但是实际上对于资本金充足程度的要求已经在逐步提高。
首先是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文章中表示,银监会已经把中小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从原来的8%提高到10%,把大型银行的要求提高到11%,资本监管首次告别一刀切。随后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近期指出,今年全年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均应保持在11%以上,中小银行应保持在10%以上。加上此次建行明确表示的11.5%,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其实已经提高了3.5个百分点。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从8%提高到了11.5%,为何监管层频频通过窗口指导提高“红线”的高度呢?
“监管部门要考虑到不同的时间段,对于资本充足率的承受能力,因此通过窗口指导,分步到位,最终实现监管要求的提高。”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逐步提高资本要求,一方面是控制银行自身的风险,另一方面是间接防止经济过热。”一位资深的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
国信证券分析认为,银监会从2009年3季度开始的逐步提高充足率标准,已经类似于加息周期。提高充足率标准相对于直接信贷额度控制,更为间接和经济,对于经济负作用较小。目前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调整与利率和准备金率一样,成为政府一种调控手段。
国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黄先生对记者表示,通过对资本充足率指标的监管可以控制银行的扩张速度,同时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向银行透露出监管层的政策意图。
政策明晰 利空消化
当政策明晰后,人们便会发现,其实当时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夸大了。
就以三大上市国有银行而言,其最新年报数据显示,中行资本充足率从2008年末的13.43%下降到11.14%;工行从13.06%下降到12.36%;截至2009年12月31日,建行资本充足率为11.7%。
根据目前几大行公布的融资计划,中行计划发行不超过400亿的可转债,工行计划发行不超过250亿的人民币可转债。同时,两行还计划在H股市场发行不超过H股总股本20%的股份。建行方面虽然没有明确的融资计划,但其行长张建国表示,有望今年实施完成再融资计划,方案还在调整中,希望在A/H股市场都有斩获。
如此看来,三大行目前的融资需求也就在1000亿左右。多位分析人士表示,其实整个目前银行所需要的融资额也就在2000亿左右。
此外,上述分析人士均对本报记者表示,如果融资完成,几大银行对于资本金都会处于相对充裕的一个状态,能够满足今后一到两年的放贷需求。
近两日银行板块全体飘红,势头强劲。除了股指期货推出影响外,上述利空的消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