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活自己就不错 80后拒绝当孩奴(2)
两孩花了全家1/3收入 省钱度日放弃买车买楼
新年伊始,“孩奴”就成了最新的网络热词,有网友算过一笔账,在广州养一个孩子到小学六年级,就要花至少45万元,其中约八成是教育经费。记者发现,“勇于”生二胎的80后夫妻,双方的工作大多为公务员、教师或外企职员,工作稳定而收入颇丰,即便如此,他们也要想尽办法省钱过日子。
张毅今年30多岁,2006年生下了大儿子为为。“结婚前没想过要生两个孩子,因为我们自己还没有能力买房子,婚后和他爸妈住在一起。”
2008年张毅意外怀孕,在选择生育第二胎的门槛前,两个年轻人显得有些进退维谷。强烈主张生二胎的是双方的老人,他们都向小两口保证将来会全力帮助抚养孩子。但张毅的丈夫梁先生则一再反对,认为以夫妻两人的经济实力,确实不能再负担起第二个孩子。张毅是摇摆不定的中间派,她倾向于生二胎,但真要跨出那一步,又有几分犹豫。
为生小儿子放弃买房子
当时,对于小两口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压力。在张翼的“家庭小账本”上,记录着全家月收入和开销:夫妻两人的工资、奖金等收入加起来总共是10000元;而固定支出就有7000多元,其中大儿子为为上幼儿园的入园费就花了将近2000元,另外两人的交通费1000多元、生活费约3000元。摆在夫妻俩面前,最迫切的需要是在市区买一套属于自己的二手房,结束和父母挤在一套两房一厅的小房子里居住的日子。如果这时候再添一个孩子,光是花在孩子身上的费用就要超过3000元,占家庭收入近1/3。“还谈什么供房?说不定就会出现财政赤字啊。”这是张毅最担心的。
在老人的坚持下,夫妻俩还是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小儿子取名尧尧。孩子的降生为这个小家庭带来了许多欢乐,但由于暂时放弃买房计划,夫妻俩只好将两个孩子短暂 “分居”,周一到周五上班期间,大儿子住到外公外婆家,小儿子尧尧则住在爷爷奶奶家,张毅只能轮流陪伴两个孩子,每天的生活“像赶场一样”。
不上名校精打细算过日
不少80后都相继成为“房奴”、“孩奴”,但对于已是两个孩子父母的黄先生夫妇而言,他们并没有显得负担很重。黄先生在广州一家知名的IT外企工作,黄太太则在事业单位做文职工作,他们的大女儿今年3岁多,小儿子1岁多。客观上,除了双方的收入不错也比较稳定,而且很会精打细算过日子外,平和的心态也很重要。
黄先生夫妇也在供楼,家里的用车则是每月花几千元租的。记者问他们为什么不买车却要花钱租,黄先生说是为了“保持良好的现金流”。这个家庭里黄太太属于不管账的,工资卡都交给老公管理。黄先生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两个孩子的花销、供楼养车处处都要花钱。”近来黄先生还打算自己搞生意开公司,所以租车比买车自由,无需押一笔现金在车上。小儿子的奶粉最初也是靠爸爸到香港“走粉”走回来,后来俩人摸出经验,通过网购、帮衬一德路的批发市场和小区附近的童婴店,既买到了指定品牌的奶粉,又省下了来回路费。现在,大女儿上幼儿园每月学费700多元,加上小儿子的奶粉开销,每个月养孩子的花费在2000元左右,这少不了夫妻俩精打细算的功劳。
黄先生夫妇都是性格随和之人,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他们并没有和许多家长那样非要往金字尖挤。正如目前大女儿读的幼儿园就并非是最好最贵的。至于将来会不会为了让孩子入读重点小学和中学在越秀区买学位房,他们都表示还没有这一计划。
说起最初考虑要不要第二个小孩时,黄先生和太太也经过了一番“挣扎”。黄太太告诉记者,她很感激当时的那位妇科医生,在关键时候劝他们:“你们有条件(双方都是独生子女)、胎儿又长得很好,为什么不要呢?”经过深思熟虑,两人决定生下小儿子。
黄太太说,他们生了小儿子后,带动了至少两对有条件的朋友夫妇多生了一个孩子。有时候这些生了或准备再生的父母们会聚在一起交流经验,除了“技术性问题”外,心理和教育问题也是讨论的重点。黄先生和太太都希望以后政策可以再放宽,“我们因为是独生子女可以生两个,但我们的孩子又只能生一个了,家里还是两个孩子比较平衡,至少小朋友有个伴,有人共同成长。”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chenw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