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全球金融危机带来保险业重大变革(2)
主持人:下面我们讲请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裁杨超先生演讲。他的演讲是后危机时代保险业的善变与机遇。
杨超:尊敬的袁力主席助理,女士们、朋友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参加这次会议,也十分感谢09年的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组委会的邀请和精心的组织。特别要对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21世纪报经济报道以及我们传媒界的朋友们、同志们、长期以来对我们中国人寿的关注、理解、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谈两个观点,一是金融危机带来保险业重大深刻的变革。大家知道全球经济刚刚经历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洗礼,进入到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开始复苏过程,但是缓慢而曲折。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不断得到巩固,但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特别是中国的经济都在进行结构调整,保险业也面临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三大变革:
一是行业盈利模式的变革。当然业务发展的模式也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但是今天我只强调关于盈利模式的变化。保险的盈利模式可以说走过曲折的变化过程,国外保险业从上个世纪开始就由当初注重承包业务本身能力而主要依靠保险投资收益的阶段。81、82年我在英国学习,当时惊奇的发现英国市场大部分的保险公司承保大部分都是亏损的。而我们国内当时主要是靠的承保利润。当然后起步的中国保险业经历了同样的过程,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中国保险资金渠道的不断拓宽,尤其06、07年资本市场爆发式的增长,许多保险公司获得巨大的投资收益,加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现金流承保的理念开始盛行,有承保业务和其资金依靠投资收益占其利润的盈利模式得到业界不少公司的认同。力求实现低保险费和高投资之间的良性循环更是成为不少管理人员推崇的盈利模式。保险业渐渐由过去较多依靠承保利润发展为投资收益,尤其是产险和再保险。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引发了我们对投资收益保险盈利模式重新思考。去年由金融危机引发的资本市场深度下挫,使各公司投资收益锐减,甚至出现全行业盈利大幅度的下降。我们体会比较深,07年资本市场好的时候我们上市公司是300多亿利润,集团也有80多亿的利润。但是到了08年虽然上市公司还有100亿利润集团有40亿利润,但是同比我们下跌了60%。甚至有些公司还亏损。
所以这些事实证明这种单纯的追求投资收益的利润模式造成了保险业效益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是不稳健不可持续的。实际上通过我们这次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也证明这种模式和做法是不科学的,深刻教训使保险业重新审视,普遍开始结构调整,再继续重视投资收益同时,努力实现承保有限,从依靠承保利润到投资收益,再到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的双实现。今后还要实现第三方管理收益多元的来源。银行业过去都靠存贷差,后来靠理财产品,现在非常注重非银行利息的收入。所以也在转变。
那么这一盈利转化过程当然是曲折的,标志着中国保险业上了新的台阶,在进一步走向理性和成熟。
另外,全球保险格局的变革,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世界金融格局的重新调整,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洲经济体危机后正在迅速的崛起。以我们中国为例,我们国际货币体系从单元向多元,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在全球金融领域地位、作用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二是危机后跨国金融机构从全球撤出,将为中国亚洲金融机构开放国际金融市场留出很大空间。三是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地位受到挑战,上海受到更多关注,有可能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潜力。中国及亚洲金融监管当局将参与全球新的金融监管架构讨论和决策。最近注意丁副主席参加金融保险监督官年会等等,这些就说明我们地位作用发挥的越来越到位。与经济格局变化相适应,从全球保险市场看亚洲保险市场地位作用发生变化,对于欧美同行来说亚洲保险企业由于保险资金投资监管较为严格,过去我们非常严格,经营理念也比较稳健保守,因而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小一点。去年欧洲和北美的寿险保费收入在金融危机打击下负增长5%以上,而我们亚洲仍然保持5%以上的正增长,可以看到亚洲保险市场成为全球保险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受益于亚洲经济率先复苏的崛起的影响,亚洲保险市场仍然有坚实的发展基础。我觉得发展潜力仍然非常大。
在全球保险业的地位、作用将不断的提升。去年亚洲保险深度和密度5.95%和230亿美元,和欧洲、美国深度密度相比仍然有很大的空间。亚洲我认为在未来的5—10年增长的潜力仍然十分明显,亚洲的影响力肯定不断的增强。
第三是保险社会背景的变革。这次金融危机给保险业带来的影响与其说直接影响很明显,还不如保险业赖以发展的背景所带来的影响,更加的广泛、深刻、持久。主要反映在一是我们思考观念的变化,我国保险保障水平不是很高,首先是经济基础的原因,特别是在以前我们国家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彻底解决情况下,老百姓不可能有富余钱问及保险。一全社会保险社会意识比较薄弱,二是理财观念比较陈旧,老百姓有钱就放在银行去。我接触一些政府官员,只要有点积蓄都往银行里存。我们国家保险比重占金融资产比重非常低,我记得是4%左右,没有超过5%,而我们国家的银行资产比重在金融资产比重超过90%,是92%,这个比例非常高。在欧美国家,包括日本在内,保险的总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比重一般是20%左右,英国最高是25%,银行资产在金融资产比重一般是50%,不会超过55%。可以想像我们中国保险业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近年来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发生,一方面给民众上了一堂风险意识教育课,全社会保险意识显著增强,人们意识到只有拥有必要保险才能抵御不期而至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对我们传统的理财模式、观念带来较大的冲击,大家意识到把钱单纯存到银行里,也不能都投到高回报和高风险的股市里,必须科学合理的配置,具有保障功能和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无疑是个人理财和资产配置的重要渠道。
总之民族的风险和保险意识的增强,理财模式和观念的转变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社会基础。
二是消费模式的变化,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无论欧美发达国家建立在个人信用基础上超前的消费模式,还是在我国不健全低水平的社会保障制约下的相对保守的消费模式,都将会发生深刻的调整和变化。就我国来说,在后危机时代随着出口拉动作用的减弱,消费在经济增长三架马车当中的作用将会明显的突出来。扩大内需将是未来一个时期持久的政策选择,而转变消费模式鼓励适度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将是广大消费者必然的需求。一方面保险业比较能够有效发挥对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有利于接触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后顾之忧,从而促进当前消费的扩大。另一方面,保险产品本身也是人们提高消费水平实现消费升级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带来保险信誉的扩大和消费的增加。因此后危机时代消费模式的变化将对保险业发展提供更高的要求。
三是政策迹象的变化。这个不展开讲了。
第二个观点是变革环境中保险业的机遇和选择。至少有三个机遇。一是业务转型的机遇。二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机遇。三是深化发展的机遇。
推动业务结构调整实现盈利模式转变前面讲了。这里主要是持续推进业务结构的调整,我们要强化保险业的属性。以满足人民群体风险保障的基本需求作为落脚点,同时大力发展寿险期缴业务。今年以来我们国寿把调整结构放在调整方针12字首位,我们跟保监会是一致的,就加了三个字,就是挣效益,而且位置适当挪了一下,把调结构放在最前面,因为08年我们增长速度比较快。太平洋也在调整结构,而且做的比较早比较好。
第二努力提高承保盈利,切实改变投资收益与承保盈利过去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格局。不断提高业务发展质量。
三是积极拓展其他盈利来源。这个像保险资产第三方管理。
二参与全球保险市场竞争格局将会重新构建。提升我们国际竞争力,这里要抓好亚洲经济率先复苏的机遇。从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型体的率先企稳回升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必将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和亚洲其他保险业要利用好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切实加强本区域保险市场的发展。当然中国和亚洲保险业也要认真吸取西方保险机构的经验教训,快速发展过程中将保险业安全性流动性放在首要的位置,更加重视发挥保险业本来意义上的功能作用,也就是风险管理和提供保障。
二是积极参与全球保险市场的竞争,提高国际化的水平,亚洲本土保险企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尽快提升自身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切实把本土化的优势和国际化经验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全球保险市场竞争,提高国际化水平。随着亚洲的崛起。我觉得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特别是刘总你们搞的亚洲竞争力搞的非常好,我非常佩服你,那么年轻就把21世纪报经济报道搞的那么成功,这个影响力很大,我相信未来中国特别是亚洲会出现更多的世界顶级的保险金融集团。
我想世界顶级保险金融集团不是等的,而是要靠切实搞好企业自身的管理国际化、运作市场化、决策科学化、制度规范化,特别是人才专业化,实现企业五化是实现打造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的路径。
最后,强调三个方面。一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工作上下工夫。二是服务民生工程上下工夫,要积极参与各类民生工程的建设,包括积极参与新医改、新农合、新农养,主动承担政府主办农村基本医疗、基本保险事物。同时大力设立农民保险等各种惠农保险,促进三农保障。积极参与就业促进工作。既注重金融高端人才的吸收还包括高校的毕业生,也广泛吸纳普通劳动者,充实我们保险的管理队伍和营销队伍,促进就业难的逐步解决,也是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最后要在服务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上下工夫,按照保稳定需要充分发挥保险社会管理功能和稳定剂、润滑剂的作用,积极参与社会应急管理和事物的处理,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稳定,去年中国人寿积极参与三鹿奶粉事件善后处理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全球金融格局和金融保险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后危机时代的保险业挑战仍然很大,但是机遇也日显,中国保险业将逐步完成不断壮大、不断提高、不断成熟的过程,更好的融入经济发展大局,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谢谢大家!
相关专题: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财经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财经",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guoy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