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康: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
各位贵宾、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我的讲话很简短,我想谈谈我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看法。
谈到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人们就不能不想到上海。因为从历史上来讲,从来上海都是中国金融的重镇,它的服务的辐射效应在历史上尤为明显,它在历史上对全国乃至东亚都有自己的金融重镇的使命。小平同志在过去考察上海的时候也指出,中国要在国际上面取得金融地位,首先要靠上海。我觉得他的讲话是非常准确的。当前上海也正在向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个目标去迈进。
我想一般来讲一个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还是需要拥有几个基本的要素。
一、我认为要建设一个国际通用的法律和制度的环境。这个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经济金融的运行和监督能够符合国际的惯例,能够被别人所理解,能够为大家所操作。[刘明康]二、我想应当拥有一个对内、对外都十分开放的和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具有一个较大范围的辐射力和对各个时区市场的连接力,能够敏捷、高效而又大批量地处理金融交易和小批量的特殊业务的需求。
三、应当拥有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特别是要有很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素质,能够大量地、实时地、客观地反映关于市场、机构、工具和产品变化发展的信息。
四、也是最后一点,我想应当是有一个能够凝聚和聚集一流的国际金融人才这样一个竞争的能力。因为现代金融业的竞争和所谓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智力的竞争。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引进、留住金融人才和监管人才的这样一个良好的吸引力和机制。
从目前全国的情况看来,上海的金融业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比较的优势,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已经形成了以资本、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产权交易、再保险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整个交易规模也日益在扩大。许多全国性的金融机构的主要营运中心、交易中心、票据中心、离岸业务中心、授信评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研发中心等等,都已经纷纷地前来上海,汇聚在上海。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主要中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已经达到了858家,集聚效应非常明显,上海金融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占比也已经达到了2位数以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银行业的发展也和其他行业一样,非常令人欣喜。突出表现在:一个是发展质量较好,上海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是全国最好的。第二是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上海是银行业机构种类、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三是国际化的程度在全国是最高的。上海是外资银行机构最为活跃的一个城市,去年我们提倡进行法人化的转制,外资银行有9成以上选择在上海作为注册地。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数量现在已经达到14家,排队正在申请的还有四五家,在沪的外资法人银行的总额,占到全国外资银行总额的比重将近60%。
但是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同国际上的金融中心的标准相比,上海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金融业的发展环境问题还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我们应当继续地推进完善市场化建设的进程,注意吸收国际上各个国家在建设金融中心和服务中心中的良好做法,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完善执法体系、中介服务体系。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快对税收方面的研究,尽快地出台税收方面对金融业稳健运行、科学发展的配套支持。这些问题我想还是需要从国家的层面上来统筹考虑,循序渐进地给予解决。
另外一方面,我觉得上海自身也需要加快做好相应的自身建设。比如说要优化整个信用文化的建设。推进信用文化的建设,这就需要进一步的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来推进理念的转变,为信用文化的建设做出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安排。第二、要进一步优化上海这个地方金融服务的软环境。第三、要进一步完善高等和专业的金融教育,使它能够具备新的国际水准。第四、我想应当是增强为全人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以及打破我们现在的行政范畴的框框,努力去吸引、培养和真正地留住金融业的人才。我想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根据估计纽约华尔街的金融从业人数大概在40万左右,伦敦也在25万到30万左右,而上海到去年年末大概只有十几万人。更重要的主要是专业素质和服务的质效、敬业的态度这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清醒地来对待我们面前所要做的功课。
同志们,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细数上海金融业的发展成就,作为银行监管部门,我们感到十分的欣慰,对发展的前景我们也充满着期待,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各项工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给予全力的支持。希望通过我们认真的而不是笼统的,深入的而不是表面的持续努力,使得上海能够循序渐进地建设和提升自己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能力和区域的比较竞争优势,朝着我们伟大的目标奋勇前进。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作者:
编辑:
b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