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挑战农业安全底线 连环收购彰显战略野心
连环收购彰显战略野心 本土企业依然半梦半醒
高盛挑战农业安全底线
极低的行业集中度,较弱的风险抵御能力,极大的市场空间,是我国养殖屠宰及肉制品产业的主要特点。在这个产业整合高峰还没到来之前,投资银行巨头——高盛已经快人一步开始行动。
超过3000亿元的庞大产业规模和必需品的消费属性使得肉制品行业涌现出航母级公司成为可能,业界表示,而肉价上涨也为行业洗牌提供了绝佳的外部压力和机会。高盛的此番跑马圈猪,无疑打响了行业整合的冲锋号。虽然不少人士断言高盛收购国内养猪场谈不上掌握猪肉定价权,但后者逼人的垄断势头也令业界感受到了压力,照此趋势,参照大豆的现状,国内农业定价链条落入外资手中,无疑将威胁国内农业安全底线。
高盛构建猪肉产业链
2006年4月26日,高盛以20.1亿元中标价格夺得双汇集团100%股权,不久后再次以5.62亿元价格收购上市公司双汇发展(000895)25%股权,从而使得高盛集团实际控制双汇发展60.72%股权。
之后的双汇发展股改过程中,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每10股支付2股的对价,支付对价后,高盛集团所持双汇发展将下降到52.86%,但仍然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而之前一年,高盛在双汇最大的竞争对手雨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持有13%的股权,并占有12个董事会席位中的2席。雨润为中国大型冷冻肉生产商,公司于2005年下半年在香港上市,高盛承销了其首次公开募股。
近期高盛再次投资2亿-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厂。高盛的一番跑马圈猪在业内引起巨大反响。
行业分散空间巨大
目前,我国的屠宰及肉制品产业非常分散,全国肉类行业有3万多家畜禽定点屠宰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31家,在数量上仅占10%不到,行业集中度比较低。2006年,双汇、金锣、雨润三家肉类行业龙头企业屠宰生猪仅占我国生猪屠宰总量的5%不到,而美国前三家肉类加工企业总体市场份额已超过65%.行业整合高峰还没有来到,龙头企业在行业整合过程中发展空间巨大。
上海诺华动物保健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夏文杰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我国养猪产业极为分散,抗风险能力也较弱,如果疾病暴发,经营者就会纷纷将养猪场卖掉,这也为收购兼并带来机会。与此同时,由于肉价上涨,相对较小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很可能无法消化这一轮原料涨价压力而经营趋于恶化,也为龙头公司下一步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整合行业资源埋下伏笔。
肉类行业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同时有着巨大发展空间。上海一家食品公司老总表示,国外大公司每年都有几百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中国还处于加工水平低、市场散乱状态,随着消费意识、消费水平的提高,加上国家政策引导,势必会处于逐步整合的趋势,从而给有能力的企业提供了机会。
连环收购意在垄断?
对于高盛此番收购是否倾向于垄断生猪定价权,目前业内看法不同,但是有此担忧的人士也越来越多。
中粮期货分析师李建雷表示,不仅仅高盛和德意志银行发生这种行业竞争,早几年前也有几家外资开始这类投资,目前国内养猪行业大多还是处于一个繁养的状态,想控制繁养户是很难的。因此高盛想控制这个养猪市场将是很难的。
上海诺华动物保健有限公司的夏文杰也认为,短期内高盛无法对国内的猪肉价格拥有垄断权,但是这是个信号。他表示,按这个趋势,高盛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掌握国内猪肉价格的话语权,包括对今后上市的猪肉期货产生影响。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认为,对于高盛的行为首先要看其收购本身的市场行为是否着眼于垄断定价权,如果是的话就涉嫌违反《反垄断法》;从市场效果看,区别实质性垄断与正常的商业重组行为,还需要相关管理部门跟踪调查。如果通过收购兼并农户的收入获得提高,避免了恶性竞争,则是正常的商业重组行为。他认为,高盛也有可能通过大规模收购兼并,提高市场占有率,并压低生猪价格,挤垮一些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小规模养猪场,然后提高价格来获得定价权。
不少分析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国内生猪产业,养殖业利好而屠宰加工业艰难的时期,外部资本完全有可能通过收购上游养殖以及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定价能力来控制中游成本,进而进一步控制中游的加工,从而掌控中国市场。而国内市场的分散状况,以及对于此类资本进入的欠管制,对外资是非常有利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作者:
陈家林
编辑:
LZ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