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百三:坚决调控物价 A股出现严峻新问题
一、坚决调控物价
三月,CPI仍然高达8.3%,令人们目瞪口呆;因为当时2月份高达8.7%时,人们将它归咎于春节与雪灾。
日前,温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世界经济增长减缓、金融市场动荡;国际粮食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国内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是价格总水平仍处于高位,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因素较多;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仍然存在。绝不能掉以轻心。
会议决定: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特别要把控制物价、抑制通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会议还作了各方面的部署。
会议还要求各地区、部门要坚决维护中央调控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力,确保中央政策落到实处。
--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决议看,今后,中央及央行将全力以赴地压抑通胀,其从紧的货币政策将会坚定地持续下去。今年全年,可能这一调控将贯穿始终。笔者研究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议,对中央决心之大、态度之坚决感到了很大的震撼。
二、最高准备金率下的股市与房市
央行以最快的速度又将存款准备金率调至16%,这肯定是世界大国中最高的了。从理论上还可调到18-20%。这也是央行唯一可以动用的工具。
准备金率刚开始调高影响不大,但日积月累的上调,其放大的乘数效应是针对商业银行全部存款的,不仅是当期可以收缩1500亿流动性,而且是每次都对总的存款,以法定的形式,扩大准备金比例。 (这种日积月累的紧缩,最终产生的影响就会比较大。)
目前,独联体国家中,准备金率有高达20%的,中东甚至有高达81%的(不可理喻);中国在本币升值中,将它常态化,也成了世界经济史上经济学家们关注的奇事。估计除了这一政策、举措外,还会加快央行票据发行,继续实行从紧的额度制货币政策。
我在四川南充、广安等地调研,老百姓对悄悄上涨的物价,感到了心理压力,因为工资奖金并没有跟上去。人们已开始焦躁不安起来。
这种持续、渐进式的从紧货币政策也肯定会产生副作用,伤及实体经济,并首先波及股市,最后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伤及房市。周四,股市先小扬再下行,最后又创下了3180.2的本轮跌势以来的新低及收盘价新低(3222)。估计当天人们开始还是沿用了去年大牛市中,7次上调准备金率经验。最后发现不行,只得放弃反弹的打算,听任股市下滑。
应注意到,在这些明的因素之外,"大、小非"解禁仍在坚决地低调地进行之中;招行、万科、中铝等重回历史低点,中国船舶跌破100元,万众瞩目的中国石油一直在历史低点挣扎。4-5月份解禁的公司还有交通银行(量很大)等几家;这比上几个金钼股份的压力大得多。大家一定要对"大、小非",尤其是从紧货币政策下的这一问题保持相当的警惕。这是一种特殊货币政策下的从未碰到过的制度变革性熊市,不能用股评家们的老经验来判断。一定要控制低仓位,一般不要去补仓和抢反弹,不是高手不要去做这种事情。
此外要注意股指期货、创业板等重大新品种的推出动向。
我们对租售率日益不合理下的房市也保持高度关注和警觉,担心它会步股市后尘,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三、看看各大央行领导薪酬,想想我们上市公司高管薪酬
笔者查阅了一下自己的讲课笔记,世界一些著名的中央银行行长、主席的薪酬,其实不象人们估计的高,如:当年的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年薪为112万(美元,1:8.28,以下几位同);国际清算银行行长奈特麦克拉年薪为45万美元;荷兰央行行长韦林克44万美元;瑞士央行行长罗斯为42.9万美元;欧洲中央行银行主席杜伊森贝赫为31.5万美元;英格兰银行行长金恩41万美元;日本央行行长福井俊彦年薪为27.6万美元;芬兰严行行长马蒂万哈拉年薪为23.3万美元;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17.2万美元;(奥地利、爱尔兰中央银行行长或主席年薪在23-44万美元之间)这虽是2003年9月的数据了,但相信现在各国的央行行长不会有太大变化。笔者重温,不由得为央行行长们的清廉感动起来。
相比之下,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的老总的薪酬高达几千万的天文数字,实在不可思议。如果是期权激励等,还情有可原。如招商银行的马蔚华行长仅30万股的虚拟股票,大家毫无意见,心甘情愿。而这些人则何以会搞到如此高呢。说贡献,各国央行行长们不比你们更大吗?任何事都应合情合理,符合国情才好。
--我们反对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我们也不主张企业家拿员工的平均工资,对企业家必须有足够的奖励和刺激,否则对企业和整个中国经济是不利的。关键是要有个度,要合理,毕竟不是自己的私人企业,而是拥有几千几万股东的公众公司。不要太过分了,不要引起天怨人怒。
2008.4.18晨7:00
于四川 南充
周五中国股市继续大跌,再次创下本轮股市下跌以来的新低,竟然已经跌破了3100点,令人痛心。笔者在这里再一次提醒大家注意:这种因"大、小非"解禁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引发的制度变革性的熊市,是一个严峻的新问题。大家千万不要沿用过去的一般熊市中的技术分析和反弹来进行频繁的操作。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一些主流经济学家一直认为这是正常的情况。还有人在严厉地批判美国对次贷危机的救市政策,其背后的含义就更加令人不安。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谢百三教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作者:
谢百三
编辑:
lz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