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忠:石油补贴其实是补贴西方消费者 应予取消
“吉芬商品”(Giffen Good),一个平常只提供思维乐趣的经济学基本概念惊现石油市场,这该怎么办?
这种由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命名的商品价格与需求呈同方向变动,越贵,需求越大,一般用来分析19世纪爱尔兰饥荒时的土豆,土豆越贵,爱尔兰的穷人们为了不被饿死,只好不吃肉不沾油,买越多土豆作为食品。
“供应面比较稳定,为此,油价的决定性因素是需求。”6月12日,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对本报表示,现在石油价格上涨对需求影响非常复杂。在原油价格激增之下,美国是惟一对需求反应正常的主要经济体,日本、中东、欧洲、新兴市场国家都不正常,都存在油价上涨,需求也上涨的因素。
在他看来,日本的核电厂检修、中东的产油国特征、欧洲的高额石油消费税、新兴国家的石油补贴,都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石油价格与需求同时上涨的“吉芬品”局面。
日本的核电“意外”
日本的“吉芬品效应”来得出乎意料。其国内一些核电站的临时关闭在本轮油价-需求双上涨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由于经济步入稳态发展,日本的石油消费量一直相对稳定,国际能源署统计显示,其能源消费所占全球的份额在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为5.16%、5.16%、5.14%。
但是,日本财政部(Ministry of Finance)近期一份贸易报告指出,2008年4月份,日本的原油进口同比上升了10%,增至430万桶;液态天然气进口增加20.8%,增至572万吨。日本石油协会6月11日数据显示,截至6月7日当周,日本原油库存量1.0415亿桶,比前一周减少了175.9651万桶,或1.7%;进口汽油3.9052万立方米,比前一周增加了4235立方米,或13%,成品油出口总计58.1103万立方米,比前一周减少了22.5375万立方米,或40%。
上述结果显示进口增加并未带来原油库存和成品油出口的相应增加。这只有一个解释:日本正因核电站的问题而经历着更多石油消费。
“在因计划外维护而关闭了一些核电厂之后,日本能源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的依赖已然提高。”日本财政部表示。拥有约57个核电厂的日本是美国、法国之后的全球第3大核电国家,年发电量约5万兆瓦。本次临时关闭的核电厂包括东京电力公司的全球最大核电厂——Kashiwazaki-Kariwa核电厂。
“这两项(原油、天然气进口)增幅暂时地超过了中国。日本的核电站问题,可能是支撑当下原油价格上扬的重要原因。很难判断日本要多久才能修好它的核电站。一旦修好,加之日本原本就是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那将成为原油价格下跌的催化剂。”谢国忠表示。
中东:石油产业链的后果
原油供应重地中东在石油需求上地位的提升,令油价与需求同方向变动的“吉芬品效应”大大巩固。
“中东原油出口供应占全球一半以上。高油价大幅提高出口收入,收入增加又推动国内对原油的额外需求。推动需求的收入效应,大于压低需求的价格效应。这种不同寻常的需求变化,使得中东地区原油消费与原油价格呈正相关关系。”谢国忠表示。
“上述分析同样适用于其他原油出口国。大约一半的原油需求可以用原油出口国的这种供需变化来解释。”谢国忠说。
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超过80%的需求增长来自中东地区和亚太地区。今年以来。沙特、阿联酋、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和卡塔尔等中东地区六大石油出口国的日产量减少了544000桶,但它们的日需求量却增加了318000桶,两者相加,导致日出口量净减少862000桶。其中,沙特的“能源产业链计划”对需求的影响尤为突出,沙特正试图成为全球石化、制铝和农药生产大国而大举投入,这几个产业均需要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可以预见,类似沙特的能源产业链计划,将在油价越高的时候,变得越发庞大——因为他们越发有钱了。
欧洲:高油价迫降高油税
石油在欧洲的“吉芬品效应”潜藏于其高昂的石油税收。
高油价引发人们重新注意高额的石油消费税收,抗议的直接矛头不是油价,而是要求政府降税。
“如果欧洲国家的政府屈从于压力,那么将剪断市场价格和消费者价格之间的链条,进一步维持高油价。”谢国忠表示。
在欧洲,因为石油税收,欧洲各国消费者比其他国家消费者需要承担的负担更重。欧洲各国在成品油销售上所征收的税率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国家的成品油零售价格中,税收的比例超过50%,远高于美国的约15%(美国每个州的税率皆有区别)。
以英国为例,该国目前的汽油含税零售价格为1.17英镑/升,约合人民币15.66元,是中国目前价格的约290%,是美国的215%。英国的汽油零售价中包含了0.5035英镑/升的燃油税和17.5%的增值税。以目前价格水平计算,英国的汽油零售价中每升的税费额为0.708英镑,约等于售价的60.5%。
“欧洲人开的已经是节能车,很难进一步节油。作为欧洲的传统,每逢这种时期,消费者会举行抗议游行,反对高油价,目的是给政府施压,争取减少汽油税。”谢国忠说。
而如果降税在高油价的条件下发生,并且降税幅度超过了油价上涨幅度,那么,一幅油价与石油需求同时上升的图景也将被引发。
新兴国家:石油补贴终结有期
新兴国家类似于作茧自缚的油价补贴也“成就”今日石油吉芬品局面的深刻原因。涨价的人看好你有补贴,涨价以后照开猛喝油的SUV,那么为什么不涨价呢?
油价猛涨的过去三年,非经合组织国家石油消耗量从2005年的3441万桶/天提高到2007年的3662万桶/天,增幅为6.44%。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中国消耗量从673万桶/天增加到777万桶/天,增幅为15.43%。三年里,中国的消耗量增加了104万桶/天,占全部非经合组织国家增量的46.8%。
新兴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耗量在油价上升时仍保持增长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成品油零售价格的补贴,这种情况尤其发生在中东和亚洲的四大主要石油消费国——中国、印度、印尼和马来西亚(见本报6月2日的报道《亚洲石油大危机降临》)。虽然各国的补贴形式和幅度不一,但来自政府或国有企业支付的补贴明显的压低了成品油的最终消费价格,从而助长了高油价下需求的猛增。
以中国为例,目前新加坡97号汽油的离岸价(FOB)为每桶140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6.32元/升。加上物流费用、损耗、税费和流通环节的合理利润,中国的汽油价格应该不低于美国的约合人民币7.41元/升。而中国国内的汽油零售价仅在5.5元/升左右,依上述方法计算,里面有石油补贴的金额将近2元/升。
一位新加坡交易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际投机资金对原油价格肆无忌惮的做多行为,与他们判断亚洲各国政府不敢真正放开成品油价格管制的预期非常有关系。近期印度、马来西亚上调成品油价格,减少补贴的措施,“对于这种石油炒家来说,是一个很不利的信号”。
谢国忠也表示,油价停止上升,很大程度有赖于亚洲国家取消石油补贴,从而恢复价格上涨对于石油需求的抑制作用。
他说,“原油补贴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价格维持在较低水平,这其实是对西方消费者的补贴,使得他们有能力应对本土的高油价。”亚洲国家的高出口率,以及出口产品以高能耗低附加值为主、而进口产品以低能耗高附加值为主的情况,更使亚洲国家的成品油补贴以低价格的出口商品形式间接补贴给了商品进口国。而中国2007年的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超过4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作者:
周炳林 赖静禹
编辑:
hu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