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灵:不能把房地产市场只当做经济支柱来做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图片来源: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讯 首届中国经济年会于2010年1月17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深入探讨了全球经济复苏中的我国宏观经济走向,本次会议凤凰网财经进行了全程直播。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在会上表示,不能把房地产市场只当做是经济支柱来做,而应该当做人民的生活和文化需求来做。要用来满足人民的需要。
下面是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的精彩观点:
吴晓灵:要是解读一下2010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对于货币政策的提法,我觉得有一个非常新的提法,就是刚才你谈到的管理通胀预期。什么叫管理通胀预期?我想实际上就是说,希望通过政府的各种政策的引导,还有各种措施,使得通货膨胀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要形成恶性通货膨胀,而且最主要的是不要形成有通胀,然后再有通胀的预期来推高通胀,刚才李稻葵所说的,因为人有心理预期之后会形成循环,物价越高就会有预期,背后的基础应该是货币过多地供应,因而我想管理通胀预期是今年货币政策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怎么样来管理好,我个人认为应该从需求和供应两个方面来管理好通胀预期,这个是我们今年应该注意的。
从需求方来说,中央银行应该通过它各种手段,管理好货币供应的过度上涨。我今天带来了一张图,大家可以看一下,实际上通胀的预期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货币的过多供应。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上,我们的第一个颜色就是16.9,2003年到2007年我们经济逐渐走热的时候的平均货币供应量才16.9%,而在货币政策调整以后,2008年增长17.8%,而去年我们到了年底是多少呢?是27.7%。我们贷款的量,大家可以看到,2007年、2008年到2009年是急剧在上升,正是这种货币变化,使大家产生通胀预期,因而我觉得管理通胀预期第一位的是要把货币供应量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
第二方面,货币已经创造出去了,怎么样让它不形成恶性通货膨胀,就要加大供给。应该从三个方面加大供给。第一个,刚才一场讨论当中,大家都谈到了服务业,中国居民的消费要从过多的物质消费转化到服务消费、精神消费上去,这样有这么多的货币,大家如果不都去买这些商品,日常商品的话,对于这些商品的价格没有太大的压力,这一定上短期不会出现,但是长期不舒缓货币的走向,会产生。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大家手里有钱,希望给它拓展投资的渠道。
第三个方面,当我们管住了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不要过多的时候,为了让我们的企业能够活得更好,为了让我们的企业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来提供给市场,我们必须放活金融,就要把金融活动放开。刚才陈雨露校长谈到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一个轮子是改革,中国的经济要想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管理预期要控制货币,放活金融。
主持人芮成钢:大家都非常关心,老百姓关心,2010年央行会不会加息,您能不能透露一下,人民银行如果加息,主要的参考指标,核心参考指标是哪些,特别是现在,因为经历过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应对之后,有一种国际联动的考虑在里面,比如国际统一的货币政策的调整,包括热钱的流入等等,这些是不是也是央行在考虑货币政策做出调整时候的一些参考值?
吴晓灵:央行在考虑是不是加息的时候,应该主要是几个方面,第一个,大家认为利率不能长期是负利率,因为负利率对于存款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他存在银行的钱是在贬值的。
第二个,负利率又会鼓励人更多地投资,对这种需求是更大的鼓励。所以各国的央行都不会允许利率长期处于副利率状态,长期,而不是说一两个月。
第二个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说的,负利率当然就是利率和CPI的相减,第二个我个人认为考虑的,各国央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情况下,各国央行难以完全独立地做出货币政策的调整,它也要看一看各国的利率它的水平,对国际游资的影响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不认为有一个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问题。而各个国家的央行,都应该对自己本国的经济负责,因而它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是考虑我们国家的利率水平和国际水平的比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利弊,有的时候不得不两派相权取其轻。这就是中国近几年来为什么央行用了那么多数量的手段,而很少用价格手段的重要原因。
芮成钢:说得非常精彩,我得再追问一下,我记得非常清楚,您曾经说过一句话,2009年短时间迅速扩张,您说过短期之类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长期来看,可能会造成通胀压力,这是您的原话,您说的长期来看的通胀压力指的多长?2010年是不是差不多了,通胀真的要来了?
吴晓灵:因为我也多次在很多场合讲这个问题,我也把我过去讲课演讲的图表给大家带来,大家看一下这张图表,这是中国历史从80年代到现在的一个历史,大家看一看,所有的大家看到的蓝颜色的线就是M2的供应量,这个绿颜色的线就是通货膨胀,划的圈,在图表上的圈实际上就是M2的最高点和通货膨胀的高点,大家看到了,80年代,到1988年的时候,曾经有18%左右的通货膨胀,90年代初我们曾经有过24%的通货膨胀。最近几年,通胀的水平不那么高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产能过剩,在产能过剩下,商品的供应不成为问题,那么过多的货币就会走向资产市场去。
大家还可以看另外一张表。这张表上看到了,你看带阴影的部分,看到了我们所有的,就是尽管我们的PPI、CPI还处于负增长期间,但是我们的房价指数,还有包括这两个指数,它都是一种向上的趋势。所以我就说,中国短期之内商品的通胀不会压力很大,按照刚才历史的数据看,大家看到,那几个圆圈之间大约是半年到一年的周期,这是高货币投放到高物价大约是半年到一年的周期。而现在,除了在几个商品市场上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货币供应过多,很可能不表现在商品上,但是对于资产的价格来说会有很大的问题的。
我想2009年房价的上涨已经让很多的老百姓感到了很震惊,也很心酸,以他自己一年的收入,几年的收入,甚至几十年的收入,都难以圆自己的房价梦。因而我们控制好货币,既要控制商品的物价,也要让资产的价格,特别是房产的价格不要过多上涨,这是我们货币政策应该注意的。
吴晓灵:刚才夏斌说不要把压力都放在货币政策上,我怕我刚才说的话大家有误解,我刚才说到房价的上涨,货币政策应该给更多的关注。我非常同意刚才夏斌说的那句话,我们发展房地产的着眼点是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还是解决经济的发展问题,固然解决了住房问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我更希望把房地产的发展放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物质需要的几点上来发展房地产市场,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尽欢颜,这是我们发展房地产的基础,如果我们一味把房地产作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一个支柱产业,就会偏离这一点。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
第二个,确实房价的上涨不完全是货币政策,而且货币政策难以承受这样的一个重任,固然它是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我个人认为中国要解决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必须解决三个,第一个是我们的住房制度,什么样的人国家要给他保障,什么样的人靠一般商品房满足,什么样的人是高端商品房。政府应该关注的是前两个层次,如果把住房制度和人的住房通过哪个渠道解决,这些事情如果我们考虑好的话,第二个层次,我们对不同人群的土地供应政策是什么。香港政府非常注重土地供应,土地供应制度。
第三个层次才是金融制度,金融怎么为各个不同层次的人获得住房和开发商为不同层次的人来提供住房的时候,他们的融通资金的需要。
我怕刚才有误解,认为所有的政策都是货币政策。因为我刚才给了个图表,就是说货币一多了,房价就在上涨。
吴晓灵:房价上涨和大规模的信贷投入,货币的过度供应是有关系的,但是不是唯一的。
对于房价还不是说能不能和想不想控制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把房地产应该当做一个满足人民基本生活所需要的一个产业来发展,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只要能够把老百姓,80%、90%的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弄好了、安排好了,高端房价涨多少,不用去管它。
我们应该把我们的调控目标,新加坡的总屋政策满足的是低收入和一般中等收入人的生活,他的房子,他采取的是强制的积蓄公积金,咱们现在学的住房公积金,但是咱们学了一半,没学好。然后他要用公积金的钱,政府来供应土地,开发了房子分配给、出售给中低收入的人,这时候的房价不会太高,但是新加坡还有高端的房地产市场,我想政府应该关心的是中低收入的老百姓的基本生活用品问题,把着眼点放在这。至于说高端房地产市场,它的价格有多少,那是富人的事,我觉得不用去管,完全把这个可以交给市场。
吴晓灵:2010年应该说影响股市最主要的还是企业的业绩。但是我也知道,我们国家现在资本市场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总体上来说,投资者不够理性,如果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更多来关注企业的业绩,来看我到底怎么样投资。
但是现在我们的很多投资者不够理性,一个小消息,一个传言,就足以使市场骚动。有时候我看到中国的小投资者特别可怜,央行根本没有想动什么工具的时候,就有人放言说央行要怎么怎么着,就引起大家的恐慌,有人就抄底了,待会儿又有人辟谣了,股价又上去了,他又卖给你了。在股市波动当中,往往被吃掉的都是小投资者,获利的是制造这种消息的人。所以我希望我们的国民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我还要说一句话,为什么监管当局把股指期货的门槛设到了50万元,小投资者对市场风险的评判实际上玩不过那些想控制市场的那些人的。所以我想咱们小投资者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外脑来投资,也就是搞基金投资比较好一些,直接进到股市当中去,往往会周期一定挫折。
影响股市根本走势的是阶级的利润和经济的发展,短期的波动会有一些,不是政策,是基于政策的一些谣言。我觉得这个时候往往会我们国家的政策取向都是希望经济能够健康发展,有利于市场发展,但是如果有人利用这种政策出台的时间差,制造一些炒作的题材的话,这个是不好的。
吴晓灵:2010年我心目当中的老百姓是家庭存款在20万元以下的,按这个范畴来看老百姓,所以我建议这样的老百姓,努力地增加自己的收入,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支出,如果你要投资,我建议还是国债和基金。
聚焦房价泡沫:
官方声音:
专家论市:
地产商言论:
相关专题: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财经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财经",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guoy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