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烤验三峡:三峡对长江中下游影响到底几何

2011年06月03日 14:02
来源:南方网 作者:鲍小东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南方周末记者 鲍小东 实习生 史秋娟

老渔民丁兴好一个星期没洗澡了。他的船搁浅在泥里,四周的湖底都暴晒在阳光下,仅有的河道里还有一点儿水。

这里是湖北省洪湖,水面已消失了三分之一,最深处也仅剩40厘米。在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渔民弃舟而去,湖底已成辽阔草场。老船停滞在干涸的河床上,只与疯长的野草做伴。 

烤验三峡:三峡对长江中下游影响到底几何

5月25日,湖北洪湖,渔民自己建截流设施,防预湖水流失过快。 (奕诚/CFP/图)

不独鄂赣湘,2011年以来,长江中下游部分省份遭受严重旱灾,三峡水库持续加大下泄流量以支持抗旱。然而,仍有不少声音将矛头指向三峡水库,认为三峡是大旱的直接原因。

三峡再度引发争论。不同的是,这次集中在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上。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甚至认为,今年的大旱将使得三峡工程的供水功能的地位高于发电。

三峡之“痛”

资料整理 袁端端

自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至今,三峡库区因地理、水文、河道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影响,争议不断。

2004年,三峡库区支流库湾累计发生“水华”(指淡水水体藻类大量繁殖)6起。在某些河段还出现了江水回流,污染物滞留在水库里。“水华”持续严重,在2007年,湖北、重庆政府负责人均表示,三峡工程蓄水后,支流水质恶化,部分出现“水华”现象,且发生范围、持续时间、发生频次明显增加,部分支流居民饮水源堪忧。

鱼类资源的自然增殖受到严重影响,长江里的四大家鱼——草鱼、青鱼、鳙鱼、白鲢8个产卵场已被淹没。2007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称,四大家鱼锐减97%。

2007年4月,中科院长江水利委发布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显示,长江水质呈整体恶化趋势,防洪减灾形势严峻。报告指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度明显增加,塌岸和局部滑移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报告统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4719处,其中627处受水库蓄水影响,863处在移民迁建区。

同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研究三峡工程时即提出,首要的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所谓生态环境问题,包括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长江干支流的水污染、珍稀动植物的保护等。其中,地质灾害问题尤为引人关注。

自2003年6月135米蓄水以来,巴东县库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198处地质灾害点有滑动迹象或明显变形的42处。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指挥部指挥长黄学斌曾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指出,时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库区民众生命安全,滑坡入江后会造成涌浪灾害,浪涌最高可达数十米,波及数十公里范围。

2010年7月,受三峡水库继续加大泄量和区间来水共同影响,安徽省长江干流持续高水位,崩塌、滑坡、管涌各类险情不断增加,洪水已造成安徽省水毁水利工程1.29万处。重估三峡“抗旱”功能

62岁的丁兴好以船为家,在洪湖生活了五十多年。历史上有两次大旱让他记忆深刻,但从没像今年这样严重,湖底从未没露出水面。“干旱和三峡无关,主要是没下雨。三峡工程对我们是有好处的,要不然经常有洪灾。”

丁兴好对防洪这一功能的强调竟然和当年三峡工程论证的基调十分吻合。

长江水资源保护局是三峡工程的主要论证单位之一。其前局长翁立达回忆说,当初论证时的一个基调是,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是有利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库区及其周边。

但这并不表示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没有负面影响。论证时,也考虑到了诸如清水下泄,河槽下切,对下游湖泊、鱼类的影响等不利因素,但相对于其“防洪”这一有利因素而言,这些负面影响占极少的比率。

千百年来,长江中下游饱受水患,“防洪”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功能,高于发电,勿论抗旱了。

“现在很多人总是强调三峡发电,但是如果没有防洪这一功能,三峡工程是弊大于利的。”翁立达说,“如果发电,是有很多替代方式的,不一定选择在长江干流建工程。”

一个颇具意味的细节是,当年三峡论证时,中国科学院和长江水资源保护局曾各自对三峡工程作出详细论证,却得出不同的结论:中国科学院认为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将产生广泛而复杂、深刻和长远的影响,所以“弊大于利的结论是明确的,无疑的”。长江水资源保护局的结论是“利大于弊”。尽管有不同的利弊论证,最后在全国人大通过了。

翁立达认为,防洪是三峡工程利弊比较的一个重要砝码,有了它,才会利大于弊。

然而,对防洪这一有利因素的过分强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三峡工程给长江中下游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关注。即使国务院刚刚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也大多围绕库区,全文共分9节,仅有一节涉及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中下游影响的处理。

如今,正在发酵的长江中下游旱灾让当初参与论证的专家也始料不及,也将改变人们对三峡工程给长江中下游带来负面影响的认知。

这次大旱于长江汛期前发生,“以前只把防洪当问题,从未把汛前当问题,没有考虑过汛前干旱问题。”翁立达说。

今年的干旱范围广泛,灾情严重,遍及苏皖赣鄂湘5省。截至5月27日,5省因旱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49.4亿元。自5月7日启动抗旱调度以来,三峡水库连续多次提高日均下泄流量,从最初的约每秒7000立方米逐步提高到了5月26日的约1.1万立方米。但5月26日三峡官员称,三峡最多只可给下游补水15天。

近年,在一向水量丰沛的长江流域还发生了2006年夏季川渝大旱、2010年3月西南干旱等。有研究认为,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未来长江流域的干旱天气更加频繁。

因此,翁立达认为,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的供水价值,应和防洪一起,地位在发电之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wangft] 标签:长江中下游 三峡工程 三峡水库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