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以来,老渔民丁兴好一家人只能靠买桶装水做饭、洗衣、洗澡。他和自己的儿孙总共承包和租赁了数百亩湖面,用于养殖螃蟹。蟹苗自春节前就投放了,但4月份全部干死了。去年是洪灾,他们投放的螃蟹、鱼苗也死尽。连年的灾害把他们多年的积蓄全部花光,还欠下农村信用社23万元贷款。现在,他的家搁浅在泥土上,难觅出路。 (南方周末记者 鲍小东/图)
干旱只是“催化剂”?
三峡与大旱的关联争论日趋白热化。
著名的水利专家聂芳蓉已经退休了。他曾任湖南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洞庭湖经济和社会研究会首席专家等职,公开反对过三峡工程建设。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他认为,今年长江中下游的干旱与降雨量少直接相关。但同时表示,三峡工程加剧了旱情,因为工程改变了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系统。
他的理由是,三峡水库于9月、10月蓄水,此时,三峡下泄流量每秒只有几千立方米。此外,三峡水库多年蓄水,泥沙在上游淤积,清水下泄后,导致中下游河槽下切,水位下降。这加速了长江中下游湖泊里的水流入长江,导致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提前2个月到来。
聂芳蓉认为,这就是近年以来,湘江、洞庭湖等长江中下游支流冬季大旱的主要原因。
从2005年开始,鄱阳湖也因此持续出现低枯水位,由此引发湿地减少、自净能力减弱等生态问题,江西省因此希望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化解这一困境,但由于可能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而未获批。
2008年、2009年,中国工程院受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委托,实施“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本次评估已承认聂芳蓉提到的问题,然而,报告并未考虑到在干旱年份,这也会加剧旱情。
实际上,在三峡蓄水期间,只有每秒流量达到8300立方米到1万立方米时才能保证长江中下游生产、生态、航运、供水等需要。反之,则不能保证长江中下游正常航运,同时,湿地干枯,生态遭到破坏。
2008年,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向下游排放量仅为每秒5000立方米,导致洞庭湖与长江相连的松滋口断流,湖南、江西各省反应强烈,他们要求将蓄水期提前到9月份,蓄水期间下泄流量不少于每秒1万立方米。
但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透露,此后,每年蓄水期的下泄流量是:上旬8000立方米,中旬7000立方米,下旬6500立方米,“确实给下游带来一定困难”。
聂芳蓉认为,三峡工程破坏了长江中下游湖泊生态系统,必然加剧今年的旱情。因此,他认为理想的方案是将三峡水库的蓄水期再提前到8月就蓄满175m。
这无疑增加了防洪压力,如果其后上游来洪峰,压力可想而知。聂芳蓉因此建议国家加大对长江中下游原规划的蓄洪区的安全建设,在遇到上述问题时,则可启用蓄洪区。但遗憾的是,在三峡建设后,国家放缓甚至暂停了长江中下游蓄洪区的安全建设,“国家对三峡水库的防洪能力估计过高了”。
郑守仁透露,有关方面正在建议中央加大长江中下游蓄洪区的安全建设,“遇到特大洪水时,防洪的把握才大些”。
但将蓄水期提前至汛期,库区及上游泥沙淤积问题将更为突出。三峡工程正因这些交织难解的矛盾,至今成为争论不下的话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