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的雄心与陷阱论坛实录(3)
汪大总:刚才罗威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个很生动、很具体的故事,我们刚才听到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汲取。如果我们的企业采用这样的并购策略、整合策略,你是肯定失败的。首先,很多的国家对于中国去整合,心里还没有做好准备,这个阻力会非常大。
第二点,我们刚才讲到了人才的差距,我们有一些公司恐怕讲英文的人都不好找,你让他管理,当人家的CEO、CFO,你是自己给自己难看。所以,我们邓大人整合香港,这就是我们讲的,一个成功的,一个失败的,你要走哪条路自己要想一想。
刘持金:汪总强调了战略的合作,而不是完全的改变和整合。
说到李书福老总的吉利公司,我认为很感到骄傲和自豪。02年吉利大学在基建的状态我就去了,吉利大学每年汽车的学生就有2500人,按照这个发展要达到1万人。这对于东风汽车、通用汽车等国内大的国有汽车公司来讲,都没有如此大规模的方法和计划。李总是怎么考虑的?
李书福:人才很重要,企业发展靠人才。吉利大学现在是中国汽车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北京市政府委以重任,要为北京市的汽车工业培养人才,是为汪总培养人才的。
汪大总:谢谢。
李书福:当然,也为吉利汽车工业培养人才,同时也为全中国的汽车同行培养汽车方面的人才。
吉利大学不光是培养汽车方面的专业人才,其他方面的人才也培养,因为现在有3万个学生,在校生还是很多的。我们培养的人才方法和其他大学有一点不一样,你不是当过爱立信的中国学院的院长吗?您培养的是高端的管理人才,这方面的人才吉利是在杭州培养。我们叫做浙江汽车工程学院,培养的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当然我们还有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我们是培养的数量不多,因为这相对要求比较高,研究方向都比较特别。但是,硕士生的培养和博士生的培养,我们每年会有几百个。吉利大学是本科和专科的培养,在浙江的林海我们有一个技师、技工,是培养产业工人,因为要把汽车造好,产业工人的素养很重要。所以,我们的教育系统是这么分布在那里的。这个教材我们有自己独道的地方,我们每年安排来自全世界优秀的汽车工程方面、汽车技术方面、营销方面的师资到吉利的汽车工程学院来讲学。这个大纲我们提前一年就把它制定好了,制定好以后,根据世界上不同的专家、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特长,我们要求它提前备课,通常他们一年来一次,但是来了以后可能会讲一天。另外,我们在全国各个大学,凡是有汽车学院的大学里面,我们认为是优秀的教授,请他们来到吉利学院,作为客座教授。所以,我们把大纲编制好以后,我们的1年教育计划出去以后,每一个老师都要想,今年怎么讲。大纲是定死了,内容怎么讲,他们要准备得非常充分。所以,一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非常前沿的技术,也是非常实用的技术。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效果比较好。
技师学院我们是实训,主要是操作,理论当然也有,但是这个理论就不是很重要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所以,这样的话全中国的汽车装教工大赛,每一次比赛吉利都是第一名的。这是全国总工会举办的,无论是丰田、本田、福特、宝马、广汽、上汽、北汽都是派人参加的,我们都是拿第一名。有的时候一、二、三都是吉利的,这说明了我们技师技工培养的技术还是很扎实的。我想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最终是离不开人才。不可能说在中国生产汽车,人才全部从外国引进,这不符合中国实际。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要把中国的汽车人才培养起来,而这种培养通过我们刚才讲的学校的方式培养,当然我们在工厂里面、企业里面也是培养的。所以,我们说吉利既是一个企业,更是一所学校。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将会做得非常扎实。
刘持金:谢谢李总,谢谢您能够开诚布公地回答,也感谢您为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的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我最近也看到几组报道,比如说标致雪铁龙去年开始在上海成立了研发中心,90%的员工都是本地的员工。奔驰的设计中心也搬到中国来了,还有上海大众汽车的合作研发中心都搬到了中国来了。不光是人才的培养,包括研发的人才跨国公司也在本地化,还要靠自己培养的人才。
下面可以提问。
提问:我是来自英国工程技术学会的,因为刚才各位老总讲的时候都提到了人才,我看咱们的标题是“中国汽车业的雄心和陷阱”,实际上在并购方面,在PE等方面,我们有很多的第三方服务的机构来提供,在交易上没有问题,往往是为后来的兼并收购。我们现在是全世界第二大的专业技术团体,有很多都是工程师,70%到80%都是工程师。那么在中国的汽车工业中,为培养具有国际工程技术背景的工程技术人员是怎么考虑的。对于全球性的一个专业学术机构,因为我们有16万的会员,其中70%到80%都是工程师,而且我们是非盈利的,是属于有志愿者的服务体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汽车工业有没有帮助?就是在人才培养方面。
汪大总:谢谢这位先生的问题,表现了海外华人报国之心,这个心我是可以理解的。当然,方式方法也有很多,底特律那边也有很多的汽车工程师,通过了中美交流协会等等做贡献。比如说最近的国庆节,北汽邀请了底特律的一些华人团体,来跟我们共同地交流,深入下去,还有很多是退休有经验的工程师。
从大的方面讲,我想无非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人才确实需要,特别是高端人才。无非一个是引进来,一个是走出去。引进来我们做不了少,北汽来讲,三个研发的总经理都是海归,包括鄙人。当然做得还不够,还要做。但是,走出去这方面,我觉得也值得我们深入地探讨。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自己的人,像李总讲的,但是自己的人怎么培养?我们的吉利大学固然可以培养,但是刚才谈到了并购,这也是一个平台,是一个创新的平台。我认为这个平台也可以为我所用,培养我们的人。你搞一个共同变速箱的开发,一起做吧。你派20个人到澳大利亚去,你培养人才一定要有环境,你读书是不可能成为专家的。利用你创新的平台为你的人才服务,我觉得这方面使得并购这个平台更加有价值。
提问:我想给书福提一个问题,首先我预祝咱们吉利收购沃尔沃能够成功,然后有两个挑战,因为我自己在欧洲住了很长的时间,瑞典这个国家的福利特别好,我们中国特别勤劳,在文化方面的事情,我想让书福跟我们分享一下。在浙江要加班,老公和夫人说一下要加班夫人特别支持,大家在瑞典就不一样了,礼拜五是不会加班的。如果我沃尔沃这个车要交出去,礼拜六要加班,员工不加班吉利怎么处理?
吉利也是一个民族品牌,那么将来有两个品牌,比如说沃尔沃和民族品牌,哪个是低端,哪个是高端,怎么处理?
李书福:其实我觉得你们提的这个问题都是非常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呢?你说加班与不加班,什么事情都有计划,你不可能明天要交车了,今天还没有生产出来,晚上就加班,明天就卖出了。那就是你讲的,是我们的思维,或者说中国这几十年来磕磕碰碰,一天到晚中国人是最忙的,但是忙了一些什么东西?忙起来的东西是次品,又回炉,又重新忙,忙起来还是次品,你这么忙是没有用的。我不喜欢这个东西,房子造了又拆,拆了又造,马路今天挖了明天又填,然后再挖,大后天又填。瑞典是典型的时间要准确,这是瑞典人的习惯,这是他们的文化。说好8点10分,你绝对不能8点11分到,那你就麻烦了。这种好的东西,我们要把它写过来,我们要尊重它。至于说叫他加班他不加班,没有这一说,全世界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哪一个国家、哪一个企业说你叫他加班他不加班。只不过你是不是按法律去做了,你是不是事先排好计划了,不像我们中国很多人,说《劳动法》出来了,都不能加班了,所以5点半下班大家都走,没有再留下来的。这留的都是世界上顶尖的人,都是在世界各国工作过的,哪一个国家是这样的呢?我们公司里面有一个人从英国留学回来的,闹了一个笑话。5点半了下班了,工作没有完成就走了。走了领导就找他了,你没有完成怎么就走了?他说时间到了呀,《劳动法》有规定不能加班。后来继续问他,说我在英国生活了那么多年,是文化的冲突,英国的文化就是到点就走,不加班的。这是不懂装懂,认为好像他很洋气,时间到了就走了。没有这回事,所以说怎么来正确地理解所谓的文化冲突的问题?我想我们今天重点不是讨论这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是非常简单的事情,绝不是像大家一天到晚文化冲突,什么文化冲突?我觉得是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情况,但是只有认真的去沟通,认真、科学地去规划,你把这些工作做扎实了,自然而然的。因为这个世界不断地走向全球化,这是势不可当的。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是不是可以不全球化?我想这也不是大家所希望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目的也是为了参加全球化,这是挡不住的,这是一个规律,也是一个潮流。那么,你要参加全球化,你能不能回避这些问题?所谓的文化冲突你能不能回避?既然回避不了,你怎么解决和克服这个问题?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常规的常识。别人觉得自己好像很专家一样,文化冲突怎么办?这50年前就讲了,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是你怎么面对的问题。
罗威:我同意李总的观点,其实文化冲突本身并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只要你这个企业能够建立一个共同的愿景,而且有一个共同的战略方向,大家都知道你的目标是什么、都知道你要做什么事情、知道对方需要什么,那其实就不会存在冲突。大家对于一个商业的游戏规则有共同的认识之后,其实就不会存在一个文化冲突。虽然语言的障碍也许会让大家之间的沟通困难一些,但是语言的差别,都不会是文化冲突的根本来源,只要你们做好了计划,只要你们战略达成了共识,相互之间能够了解对方的需求,最后这种文化冲突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其实关注在业务上的重组比关注文化上的整合更重要。
提问:我们无论是给北汽、宇通都提供了很多的产品,包括我们的加速器。像我们这次的会议主题结合低碳经济,下一个汽车产业转型的方向肯定会很明显。从欧洲来看,可能更多地从内燃机技术和氢动力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日美更多地在电动车领域作为一个发展方向。从我们目前了解的三位老总的企业来看,更多地是在电动汽车领域会做出杰出的贡献,像可爱的电动熊猫我已经在市场上看到了,但是我想问一下,为什么你们的产品已经比较成熟了,准确的时间表可以提出来吗?随着时间表整个的产业布局,你们会有什么样的预期?
相关专题: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财经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财经",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chenw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