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经济每月谈:一季度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文字实录

2011年04月20日 12:07
来源:凤凰网财经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曹文炼:

各位来宾,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第22期经济每月谈活动。我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曹文炼,本期每月谈的主题是一季度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大家知道,上周五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了我们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7%,环比增长2.1%,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上涨,同比上涨5%。三月份单月的CPI同比上涨5.4%,环比下降了0.2%。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3%,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出现了首次的季度逆差。

2011-04-20 08:38:50

曹文炼:

我们再来看国际方面,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但失业率增长很高。一些国家财政赤字高起,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然没有消除。主要的货币汇率波动仍然较大。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及其核泄漏的影响引人注目还在继续,西亚北非地区政局动荡,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已经显现。一个月以来石油每桶价格提升在100美元以上的高位,最高时已经达到113.46美元。可以说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十分复杂,经济运行中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很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分析看待我们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相信是大家都很关心的。

2011-04-20 08:55:54

曹文炼:

今天我们很高兴请来了相关领域的专家与我们共同探讨这些问题。今天请来的五位嘉宾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北非研究所的姚桂梅研究员,日本的中央银行驻北京的代表处首席代表新川陆一先生,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前所长谷源洋研究员。我们非常欢迎各位的到来,今天到会的还有一些大家熟悉的专家、研究人员以及企业负责人和长期以来关心我们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媒体朋友,更多的是我们在互联网上的场外朋友,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为了增强现场现场观众和嘉宾的互动效果,我们还开设新浪微博的大屏幕,请大家可以根据大屏幕的说明积极参与,一会儿提问的时候我们也会选择部门微博上的问题请嘉宾们来回答。

2011-04-20 09:00:05

王军:

谢谢主持人,各位现场的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今天和大家今天在这里讨论对一季度经济形势的观点和看法。因为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和观念,不代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观点和看法。

在座的有很多专家,我先来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经济下行无需担忧,通胀风险加大”。首先我们对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我们认为最大的特点是经济增长无需担心,通胀风险加大。首先看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平稳的态势,从季度的增速来看,一季度是9.7,二季度是9.8,三季度是9.6,基本上保持平稳态势。从首次公布的环比数据,最下面的蓝色线可以看到,环比也是2.1,去年四季度的环比略微有一些下降,同比和环比是比较平稳的态势。下行的风险暂时解除。

2011-04-20 09:01:29

王军:

从工业增加值也出现明显的反弹,导致工业生产季节复苏。发电量在一季度也是出现了明显的反弹,用电量也保持平稳回升的势头,其中轻工业的用电量大幅度的攀升。PMI出现季节性的回升,但是这个反弹力度是明显的减弱。第二个特点,通胀形势更加严峻,食品和居住价格仍然是要求的推动力,从这四条线可以看出,最上面一条线是食品,下面三条线分别是居住类、当月的同比和非食品。这是通胀的形势。从上游、中游和下游物价形势来看也比较明显,最上面是食品单月同比,下面是固定价值的同比,中间的红线是PPI,最下面是CPI,食品涨得最快。

2011-04-20 09:02:49

王军:

从三大需求来看是稳定增长的态势,增长的动力结构内生性在逐步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季节性的增长,房产投资也比较快,整个一季度在高位运行。从消费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季度是大幅度回落,其中汽车和家具降得比较快,其中金银珠宝增长的速度比较快。再看外贸,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六年来首次出现季度小幅逆差。3月份出口出现强劲的反弹,综合来看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内需仍然是国民经济回升向好的最强劲的动力,外需的作用还不稳固,继去年三季度出现外需对GDP正的贡献之后,今年一季度出现负的贡献,而且还有一个现象比较突出的是在今年一季度消费超过了投资,成为拉动GDP增长的第一动力,贡献是60%,投资是44%。

2011-04-20 09:05:44

王军:

从货币信贷的运行来看,一季度是平稳回调的态势,流动性充裕的局面不改,资产市场的表现各一。M1和M2的走势出现明显的回落。但是在一季度应该是平稳的态势。其中M1和M2的剪刀差出现负值。这是贷款余额和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变化情况。从央行首次公布的社会融资规模结构图可以看到,人民币各类贷款稳占半壁江山。外汇储备突破3万亿,创出新高,汇率小幅升值。股票市场受一季度的政策抑制影响,波动性加大,出现横盘振荡的走势。房地产市场热度不减,销量并未见到明显下跌,销售的累计面积和销售额累计的同比速度呈现比较快的增长态势。这是第一个一季度宏观形势基本的特点。

2011-04-20 09:07:47

王军:

第二,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主要的两大风险是通胀和房地产泡沫。特别是通胀压力是现阶段宏观经济运行当中主要的矛盾和中短期的风险因素。

2011-04-20 09:12:03

王军:

结构性的供给不足,导致食品和居住类的上涨,特别是是食品当中生鲜食品的价格上涨,成为推动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居住类价格上涨也是非常快的,仅次于食品类,居住类租房的价格同比增长最快。二是输入性的通胀风险成为来自于外部成本推进因素,这几条线,深蓝色的线是我们研究的大宗商品的价格总数,红色的线是纽约市场的期货价格和美元指数都呈现明显向上的走势。从这几个指数来看,从这些工业品价格来看,除了基本金属,基本金属在一季度有冲高回落的态势,除了基本金属之外其他的都是走高的,特别是能源贵金属,昨天晚上黄金盘中复活,石油也在反弹。

从我们这个指数和上中下游的物价指数来看也是,我们大宗商品的价格指数也是一马当先,同比增长是40%多。

2011-04-20 09:12:39

王军:

劳动力工资快速上涨,通胀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是切相关。特别是中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主要的原因。中国的劳动力正在变得越来越短缺。去年全国普遍提高的最低工资的标准以及劳动力报酬的上涨都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加大了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传导压力。这是来自于总供给方面。

需求方面的因素有投资拉动导致的超发货币和顺差导致的被动超发货币,一旦超发的货币推动价格上涨,特别是房价的膨胀,就会导致物价的压力。首先我们看投资拉动,主动的超发货币,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是持续因素和根本因素。这次通胀是典型的货币现象,当然我们说货币情况和通货膨胀之间不是简单的关系,货币投放到实体经济以后,从M1货币供应到CPI传导大概在六到九个月,在08年我们采取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投放大量的货币,造成当下的物价上涨。我们也看到,从去年开始我们逐渐收缩的货币,如果比较乐观的预计,在更长一段时间以后可能物价会出现拐点

2011-04-20 09:14:54

王军:

根据测算迄今为止外汇占款的速度非常惊人,北京已经超过了20万亿,应该说这是中国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尽管央行在不断的用央票对冲,但是流动性依然是非常宽松的,通胀货币基础是非常明显。这是两个不同口径,贸易顺差和两个不同口径所谓的“热钱”。我们可以看到,从去年以来“热钱”流入的趋势是比较明显的,尽管是小幅温和上涨,但仍是比较明显的,和顺差的走向和CPI的走向基本是同步的。

货币的超发直接导致了资产价格,推升资产价格的膨胀,特别是房地产的价格。资产泡沫向通胀传导的趋势非常明显。国际上是非常清晰的。超量的货币通过房产价格的上涨以后,通过相应的渠道间接的向物价的各个领域,主要导向是向食品类、居住类的这些领域扩散。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抑制当前的通货膨胀的局面,收紧货币不是万能的、是不够的,但如果当前不收紧货币是万万不能的。这是非常明确的一点。刚才我们讲上涨,把这个时间周期放得长一些,从2003年以来我们的物价上涨主要是食品和城市的服务价格。刚才讲到,食品的链条虽然长,但是也是清晰的,货币投放多了,导致房地产的价格上涨过快,使得居住类价格上涨,驱动了人工服务的价格上涨,又间接导致大量使用人工和服务的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居住类和人工成本的上涨,使得农民工去沿海务工的生活成本大幅上涨,意愿出现了下降。在东南沿海部分很多出现用工荒的现象,跟这个也有直接的关系。更令人头疼的是,如果物价上涨进一步“倒逼”工资的上涨,出现物价和工资螺旋式的上涨,形成自我强化的循环,治理起来会更加的困难。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wangft] 标签:美国 经济 问题 增长 
用手机登录 3g.ifeng.com 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