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莲:停不下来的父亲

2010年01月26日 03:38第一财经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牛智敬

1963年的夏天,33岁的吴敬琏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女儿吴晓莲。这时候的吴敬琏正在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上升期。按照作家吴晓波的说法,1960~1964年期间,吴敬琏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写出了他40岁前最重要的一篇论文;二是参与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材编写。

吴敬琏忙碌的学术工作以及后来应接不暇的政治运动,让年幼的吴晓莲并没有太多时间和父亲亲近。

这是一场大时代动荡下的家庭掠影:1971年吴晓莲开始上小学。在此之前的两年间,吴敬琏夫妇都被下放到了“五七干校”。吴敬琏在1969年底下放到了河南息县,周南在1970年初下放到了山西临汾。

吴晓莲后来回忆说,父亲再次回到她身边时,她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那时候的父亲,总是在忙忙碌碌地写作。

多年后,这个传承了父亲名字的大女儿写了一本《我和爸爸吴敬琏》,书中这样描述上世纪70年代吴敬琏的工作状态:吴敬琏的写作,多数是在我们北师大的家里进行的。那时我们一家四口人住在大筒子楼14平方米的房间里……爸爸写作的固定位置是双人床的床沿,他在床上垫了一块三合板做的象棋棋盘,稿纸放在上面,人半蹲半坐在马扎上,勾着头在那里,写出了一批按当时的标准来讲很有深度的文章,也写出了严重的颈椎病。奶奶最心疼他,当时就跟我说:“你爸爸整天在那儿爬格子,脖子都快要爬断了。”

这种忙碌从那时候持续至今,直到今天,吴晓莲仍然觉得80岁的老爷子每天都太忙。

2010年1月20日,已经在美国定居多年的吴晓莲在电话中对《第一财经日报》形容她的父亲像穿了红舞鞋一样停不下来。

“我觉得他最大的动力就是‘使命感’。这不是一个褒义词,也不是一个贬义词。就像一个人穿上红舞鞋停不下来了,是好还是坏都说不上,注定要这样。”吴晓莲说。

影响他的两个人

影响吴敬琏最大的人应该是吴敬琏的母亲、父亲以及后来他在“五七干校”遇到的经济学家顾准。

吴敬琏的母亲邓季惺,是上海《新民报》的创始人,中国报业历史上有名的女侠。邓季惺和吴敬琏的继父陈铭德共同把本来只有10人不到的小报改组为一个经营管理制度严整有序的股份公司,使《新民报》成为建国前名噪一时的民营报纸。年幼的吴敬琏曾目睹了母亲和父亲为了社会进步所作的努力,并深受影响。

顾准则是吴敬琏在中年时期影响他后半生的人。1969年11月,中国科学院经济所的学者被下放到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吴敬琏与顾准被分在同一个排,一起劳动和生活。

在作家吴晓波撰写的《吴敬琏传》一书中,描述了当时的故事:之前,追求进步和自诩为“革命者”的吴敬琏对这位两次戴上“右派”帽子的前辈并无亲近感,他们在经济思想上也南辕北辙。而在“五七干校”,形势比人强。两个人在孤寂的环境中不断交流,也开始真正了解对方。

顾准曾经跟人说,与吴敬琏聊天是一种享受。吴敬琏则更是珍惜那段难忘的时光,他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参与这种能够启发人思想的自由讨论了,这种机会居然在被打成‘反革命’的情况下得到,真是一种奇缘。”

正是在顾准的启发下,吴敬琏彻底转变,对中国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开始进入新的境界。

《吴敬琏传》写到,1996年,吴晓莲才第一次听父亲谈起顾准。10年后,吴晓莲为写书采访父亲,特地让他回忆顾准最后的日子,还请了朋友摄像,结果吴晓莲很失望,“怎么让他谈感情就像拔牙一样艰难”。但回头再看那一段录像时,她才发现爸爸眼中的泪光。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相关专题:

耄耋吴敬琏:市场经济推行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daiyb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