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莲:停不下来的父亲(2)
使命感
在改革启动前后的若干年中,吴敬琏加入了太多的学术争论,无论是集“团队之力”还是孤军奋战,他从来都是逻辑严整、思维清晰、义无反顾、坚定不移的形象。从坚冰一块的计划经济,到终成共识的市场经济,在这个历史流转的几乎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留下了吴敬琏倔强和近乎孤独的身影。
他如此坚定,使命感当是重要推力。
进入新千年后,随着时代主线的变迁和多元化,经济社会事务的复杂化以及公众意识的纷纭化(甚至某种意义上的混乱和参差),吴敬琏的责任感所引来的回馈,却不再那么容易辨识和评判。他有时被认为站在公众(例如股民)的对立面,有时被认为过于情绪化。也许还是要到多年以后,更加理性的人们拂去历史的旧尘,才能体会这其中蕴含的深深的使命感。
正是因为父亲的使命感太强烈,吴晓莲和其他家人每到全国“两会”的时候就会担心。
2000年3月4日,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吴敬琏公开批评资本市场对网络股的炒作。后来,此番话引来证券界和网络界人士的强烈反击。
2001年“两会”之前,吴敬琏再次公开警示股市不要成为赌场和寻租场。后来,厉以宁等5位经济学者联手在北京召开了一次记者恳谈会,与吴敬琏公开辩论,将“股市大辩论”推到了最高潮。
2004年,吴敬琏则陷入了“经济学家为谁代言”的风波。后来的2007年,这场没有对错的争论,再次在全国“两会”上爆发。第一波批评声浪由“春运要不要涨价”引出。另外一场风暴由征地和拆迁补偿问题引起。他的不同看法,在网络上引发了激烈的反弹。
吴晓莲试着援用“祸从口出”劝诫父亲。“政协一开会他就说话,然后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风波,我们作为亲人真是担忧。”吴晓莲对本报记者说。
改名的故事
富有使命感的父亲,留给孩子特别的教育时间并不是很多。
“他是想干涉的,可是他太忙。虽然孩子们很重要,但总的来说工作第一。不忙了他就想起来了,就什么都管,忙了,就顾不上了。”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吴晓莲说。
即便是工作很忙,吴敬琏在有时间的时候仍带孩子去跑步、锻炼身体,对于孩子成长细节的关注,是这位学者延续至今的习惯。
吴晓莲在杭州上大学时,父女之间曾有过一场争论。吴晓莲要改名为“舒夏”,爸爸很快回了信:“你坚持要改名字,我们心里不是滋味。晓莲是我们给心爱的女儿起的名字,而你现在却不让我们叫这个名字了”。吴晓莲立即写信反击:“据我所知,我刚出生时,你们给我的名字,并不是吴晓莲,而是吴妹妹。那是你们第一次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就给我起的一个名字,然后你们把它改成了吴晓莲,那是你们第二次自作主张。为什么你们‘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个性很强的吴晓莲还是改了名字,不过后来她最终还是改回了父亲给她起的名字。几十年后,谈起这个事情,她在电话中哈哈大笑:“我大学同学现在还叫我那个名呢,后来自己就觉得可笑。”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daiy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