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能源:亚洲领先世界的机遇论坛实录(4)

2010年04月10日 17:41凤凰网财经 】 【打印共有评论0

傅成玉:我不像补充一下,基于拉莫斯理事长的话再讲几句,我觉得中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能源资源,要节能、要转变生活方式。借鉴、节省能源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们假设一下,如果GDP翻了一番,但是能耗没有增加,就意味着我们能够大幅度减少碳的排放,这个是不是可以做到?是的。现在每单位GDP能耗在中国相当于美国的三倍,相当于日的五倍,所以在这方面中国有巨大的空间去改善,尤其对中国企业来说有巨大的改进空间。我们在这方面过去是比较关注,但是还是关注的不够,我觉得在这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我们有三个重点的领域来实现节能减排或者说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首先第一个领域就是能源的运输就是从一个区域到另外一个区域。从煤到电力的转变,可能只有25%、30%的能源被转变成电力。第二,节能。在城市、在一个大型的制造厂,水是水,电是电,所有东西都是分门别类的管理。我们只是在生产环节进行节能,我们在生产产品的时候是想尽可能减少能耗,减少污染的产生,而且我们也在采用一些节能型的产品,我们做的事情还是非常有限的。

第二点,说到生活方式的转变,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新的世界,处于一个新的时代。所以我们应该转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进行生活方式转变的时候,企业也应该转变生产方式,现在生产方式都是完全照搬照抄工业化国家过去的做法。在那个时候工业化国家不会面临污染、气候变化的压力,现在我们有这个压力了,所以我们要转变生产模式。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让人们转变生活方式。

具滋荣:我想补充一点,我们刚才讲到生活方式转变的问题。节能非常重要,在我们公司采取了三项措施实现节能能够实现绿色能源的使用,首先要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企业的文化,改变我们生产模式,第二,工艺流程改变。第三,产品的改造。这三个方面我们都是在建立起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工艺、流程、技术等等。我们贯彻管理体系也是需要保持环保。

关于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我们知道现在有碳捕捉、碳隔离发展的技术,已经发展了好几年时间,现在差不多每桶20美元的成本,如果你问相关的人员,我们能不能在未来把二氧化碳转变成新的替代能源,能不能转变成另外一种能源,所以我们要想一想如何做,如果我们投入足够的资源,并且安排非常好的人才进行这方面技术,确实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把二氧化碳转变成为环境友好型、绿色的能源。所以我想你可以去挑战一下大家,要改变生活方式,想一想要推出一些新的替代能源,我觉得有很多成果。

方行健:我想再补充一句,显然这是有关生活方式的转变。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涉及到现代生活有关的,我们再回过头看,这个潜力还是很大的,现在在研发很多先进的技术,现在也有很多现成的技术,所以这是机会非常好。我们不仅是在研发新的技术,但是我们现在也有一些现有技术可以利用,我们要推进创新,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们还是应该考虑如何更快实施这些技术,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应该互相合作,这一点非常重要。

约翰.保罗:我想举一个例子,有关二氧化碳使用的问题,在荷兰,我们的空间非常小。在鹿特丹有一个比较庞大的工业产业带,我们在生产过程当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作为农业生产西红柿种植过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化肥,尤其是在农业技术发展方面,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环节。

Tulsi Tanti:在当今的世界,我们在生产大量的能源,现在技术潮流和现实有一些脱钩,首先要关注能源的供应。第二,亚洲可以创建新的电力市场。在输配电领域来提高能耗,减少能源浪费,所以在亚洲如果能在输配电方面做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能源生产和能源运输以及消耗每个环节都下很大的功夫。

观众:我来自印度,亚洲能不能领先世界,在低碳能源方面,这是我们今天的标题。亚洲能不能够在不牺牲自身增长的情况下领先世界。亚洲正在增长,还将继续增长,而且亚洲会成为新的世界消费中心。亚洲是不是能开发出新的发展模式,增长的同时减少能源强度。我提的意见就是把标题改一改,亚洲在实现增长的同时减少能源使用强度。

问:中海油也可以分享一些最佳实践,然后把这些实践推广到其他亚洲国家上?

约翰.保罗:从国家这个层面来说,我不知道。但是从我这个行业来说,有51个港口在分享一些最佳实践,建设清洁港口。很多国家集中在一起分享最佳经验,而且很多最佳经验在我们这儿已经得到实施。上海也是这51个港口的网络之一。上海在很短时间就实现了最佳实践。我觉得这样的举措应该得到更多的鼓励和发展

拉梅什:同行业之间确实有信息分享机制,我们应该把最佳绿色实践都记录下来、都书面化,刚才讲各个国家先进经验,看看有哪些先进经验可复制,可以放到其他国家。我去哥本哈根开会,我去了哥本哈根一家发电厂,是用垃圾发电,用废弃物发电,是非常了不起的,多年来技术发展的成就。现在这样一家用固态生活垃圾来发电,而且是商用规模的发电,而亚洲是全世界产生固态生活垃圾最多的,所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最大的机会。

福山哲郎:刚才听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见解。我们有技术,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政策。世行和日本在研究和盘点各家公司在这些方面的先进技术,通过把这些技术组合在一起,我们必须要有专门的一条体系把这些技术结合在一起,也许博鳌亚洲论坛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比方说一个国家的各个公司有这样的技术。然后可以以这个技术为基础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来合作,在日本最新一代的空调和冰箱能够实现2/3的节能,与上一代的空调冰箱相比。而且你买这种新型家电,价格上是有补贴的,这样才能刺激对于这种产品的消费,这是我们在实现经济增长和节能兼顾遇到的挑战。

听众:如果把全球社会比作一辆客车,为了保持客车排放更清洁一些,以粮食为燃料的生物燃料大力开发,我觉得这种做法就是置车上嗷嗷待哺的其他乘客而不顾。有时候谈到低碳能源,需要一些善良的低碳能源,务实的低碳能源,而不是那些华而不实的低碳能源。能源贸易越来越紧密,能源流动越来越自由的世界里,低碳能源新技术能不能更自由的流动呢?比说日本能不能向中国、印度更廉价输出这些技术呢?

拉梅什: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其实粮食安全同样重要,而且实际上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的一个头等大事,这个确实会产生冲突。在印度,我并不提倡大规模使用生物燃料,因为这确实会影响粮食安全,会影响农业生产,对于巴西这样的国家它可以做早。世界上最成功的生物燃料战略是巴西的战略,因为他们耕地面积非常辽阔,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但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这样的国家,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可耕地少,对这些国家来说如果我们要宣传大规模采用生物燃料,大量用粮食来生产燃料,是很行不通。第二个问题我完全同意,日本应该以低廉的价格把技术转让给其他国家。

听众:我是美国一个风险投资者,主要在创新当中投资。我们每年投出去500亿美元,支持了很多研发工作,今天我们实际上没有谈的是除了节能之外还有哪些技术上的突破。比方说每吨碳封存成本仅30美元,并且使用海藻、海水来产生生物燃料,而不要使用粮食。其实美国和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都在做大量的投资,我这里想法除了要提高能效、提高节能之外,我们还要实现大规模的重要的新技术的突破,而且大幅度降低新技术的成本。在这块我是看到了希望,我希望美国的研发型的公司和亚洲的这种出资方之间能够进行更多探讨,能够进行更多合作,美国研究机构和亚洲的投资机构。

主持人:美国有没有向亚洲国家做技术转让呢,如果有,怎么降低成本?

拉梅什:美国和中国、印度都有这样的协议,双边协议合作领域包括清洁能源以及刚才说的技术突破,刚才我们日本同事也谈到的电池技术。电池技术也是中美合作、印美合作重要的领域。还有你刚才谈到用海藻产生生物能源,采用新材料生产太阳能光伏板,太阳能设备,所有这些工作都是私营企业来做,将来到某个阶段如果仅仅由私营企业来做,技术许可肯定会成为一个困难。所以我们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其实在公共卫生方面、在健康方面我们面临着相似的问题。5年前比方说艾滋病,所有的艾滋病治疗药物都在私营公司手里,我们如何让治疗艾滋病药物以更加低廉的价格让非洲、亚洲患者获得。后来世界卫生组织修订了一个协议,艾滋病、虐疾、肺结核我们要低价的价格,现在对这方面药物的开发已经作为公共事业。节能减排的研发是不是也是一项公益事业,我觉得肯定是,中国人会这样认为,美国人也会这样认为。

主持人:我们也有大能源公司的美国的代表,会不会你们不想以很低的价格普及呢?

福山哲郎:日美之间的技术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去年秋天,奥巴马总统访问了日本,而且我们发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与此同时,我们也发布了关于气候问题合作协议文本。实际上我们如何来高效使用电力,包括使用电池技术,这些技术日美双方各自有优先发展的领域,这样的合作是迈出了很大的领域。我们如何把这些技术转让给亚洲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以及更多国家,这是我们的挑战。

主持人:我们很快的提一个问题,因为已经超时了。

听众:请问傅总,能不能谈谈低碳发展的融资,有那些解决方案?

傅成玉:低碳发展绝非易事,这里面有挑战,但是我们必须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责任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政府的责任,政府需要建立起相关的政策来引导企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然后要有市场机制,就市场机制而言,要有一些激励机制。第二个层次是从企业层面来说,我们不光要考虑我们的未来市场,作为领军企业以及其他类型的企业,我们必须做出承诺,来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这是我们的职责。我们不光要看短期,也要看长期,不光要看公司的成长,也要看对于整个经济体和社会的发展的贡献。

谈到融资,我们需要对技术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这是和前面的话题相关的。也就是说我们如何以更低的价格实现技术转让,但是现在要想实现低成本转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些技术都是为私营企业所拥有,而不是在政府手中,但是我们可能的一种合作方式,就是我们一起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一起做研发,包括世界各国共同做研发。如果我们能够集体出资做朝向未来的低碳技术的研究的话,这就比仅仅要求以更低的价格转让技术更好得多。

主持人:感谢各位的发言,你们的发言非常精辟,非常简短,感谢各位听众。期待着大家能够将来不要打领带,并且能够在他们的排热器上装上温度计。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相关专题:

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会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zhangzj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