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给地方融资平台戴上紧箍咒
《投资者报》评论员 华强
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早在去年底就有相关机构予以警示。然而奇怪的是,今年一季度的银行新增贷款,仍有40%流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地方融资平台最大的风险,在于把地方政府基础建设和公共事业产生的债务信贷化。既然如此,地方债务平台“去信贷化”就应该是当务之急了。
而作为银行审慎经营的监管者,银监会是否该对各家银行的平台贷款念念紧箍咒了呢?来自最新的消息显示,商业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第一批排查已于近期完成,排查结果显示,贷款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并且,监管层要求商业银行严禁进入不在“4万亿计划”涵盖范围之内,且以政府融资平台为主体的新开工项目。
40%新增贷款流向地方融资平台
经历了去年的盛宴之后,地方融资平台已成为商业银行不得无视的风险。据银监会公开披露的数据,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高达7.38万亿元。
在地方政府整体债务率超过100%的现实情形下,这些贷款之于银行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的悬念是,7万多亿元地方融资贷款,将有多少变成不良贷款?
然而,这种悬念在国内的银行家们眼中,更多的似乎只是一种杞人忧天。在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方面,多家银行负责人都不约而同地在此前陆续召开的年报业绩发布会上强调“信心满满”。工行公布的此类贷款不良率仅为0.03%,交行也只有0.05%,远远没有涉及坏账的“安全边界”。
建设银行副行长陈佐夫强调,在建行新增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中,62%为上一年转接的客户以及有关的项目,且A级以上的客户贷款占比达到96%。
中行方面则强调,中行在地方平台贷款要求有政府财力的保证,同时还要有土地或其它方式来保证贷款的安全。
从行长们的言行里可以发现,银行方面对此类贷款的热情依然还是“高烧”不退。而这在新增贷款的构成中就可见一斑。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2.6万亿元,而其中的公司中长期贷款即增加了1.78万亿元。银监会摸底排查后认为,新增贷款中有40%流向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去年底,监管部门就警示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今年银监会第一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还特别强调,要全面评估和有效防范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加强贷款跟踪检查,切实防范大额集中度风险。然而,银行最终是把警示当成了“耳旁风”。
短期政绩目标带来融资冲动
当然,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不仅是银行的商业风险,更是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有鉴于此,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隐患早就引起了决策层的关注。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就要求“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
5月26日的常务会议,国务院再次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和指导监督,抓紧制定实施方案,认真抓好落实。然而,这不是说尽快就能够尽快完成的事儿。
尹中卿更是坦言,每一届政府领导只需对任期内的业绩和风险负责,因此存有追求短期效益或效应的冲动,这就需要任期内大量投资和贷款来支撑其目的。“政府代际换届还会促使地方政府负债加速累积。”
地方政府存在大量这类为了政绩和“面子工程”的项目,而主动去规范融资平台的动力能有多大,自然可想而知。
在国务院年初的常务会议之后,财政部就牵头制定一份旨在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文件。原预计3月底亮相的这份“地方融资平台相关监管意见”,至今却迟迟未能落地。
据悉,该文件第一稿内容涵盖整顿地方融资平台、控制地方政府负债总量、规范其融资担保、允许省级政府发行地方债券、设定合理的地方政府负债率水平等内容。相关人士分析,在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和巨额债务的压力下,中央和地方的分歧显然很大,要出台这么一个监管文件谈何容易。
在全国各地,“小财政、大城建”现象比比皆是,在不少地区,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资计划远远超过当地财力。就在决策层以及相关监管部门风险警示不断的情形下,广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5月18日依然拿到一份总金额达到713亿元的城建项目贷款合同。
监管层该念念紧箍咒了
整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显然都有心无力,能够充当这个裁判员角色的,非银监会莫属。况且,地方融资平台的“去信贷化”,也可以说是银监会的分内之事。
诚然,银监会在这方面早就有所介入,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排查正在各地展开。“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对防范风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仅此程度显然远远不够。
银监会责成商业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开包分类处置,提足拨备、及时核销,说穿了都是在筑堤;如果不想办法泄洪的话,这个堤最终又能筑多高?
现在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70%以上都分布在地级市和县,要么是以政府所拥有的土地进行质押,要么是以综合收费能力来保证还款,本身具有稳定现金流支持还款的融资平台较少,大部分融资平台都要依赖第二还款来源,即土地转让或财政补贴。
尽管中国银行业目前总资产接近80万亿,但超过7万亿元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其潜在的风险真要爆发也将是中国银行业不能承受之痛。
有数据称,各家银行“目前”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正常率都在99%以上,但监管部门切记莫陶醉于“目前”这种状况。稍微阅览一下国内银行业在商业化转型前后那段时期不良贷款数据的变迁史,就应该有更深刻的警醒。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作为银行审慎经营的监管者,银监会还是要对地方融资平台多念念紧箍咒。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f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