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正式会议第五单元实录(4)
侯云春:现在我们进入讨论互动阶段。为了能够使更多的问题得到讨论,希望提问的尽可能简短。回答的也尽可能简洁。
提问:
第一,我想作出的结论是联合国的进程达成一个协议可能是比较慢的,同时还有执行的问题,我们也希望在未来能够看到商界,包括大的私营企业部门更多的动能。他们能够通过跨境进行技术,包括项目的转移和交流。同时,私营企业部门包括企业和监管部门以及消费者应当进行这样的一种合作,我们希望在关税方面有全球一致的标准,需要出口信用还有需要能动的监管环境和框架等等。比如说我们在德意志银行现在也参与了很多欧洲公司。对于中国来说在未来十年,实际上已经有很多非常好的公司和技术,无论是在太阳能、生物质能还是风能,所以我对中国建议是,这些新能源公司能够更广泛的参与到跨境的变革性的项目当中,并且在业界扮演一个领导性的角色。
第二,当然,2020年之前气侯减排在最不发达国家的帮助可以从三个方面,包括政策、资金以及基本技术方面的支持。
提问:
对于刘遵义教授,你谈到所谓的共同标准的问题,就是人均能源消耗和人均GDP相适应的上限的问题,你是如何设计出这样一个共同的标准的?
刘遵义:非常感谢您是我几十年的老朋友了,我们一直谈论这样基本的问题,回答您的问题,就是打破排放和产出之间所谓既定的联系。我们可以说比如说日本的单位产出的能量的使用情况,比如说他的人均单位产出的排放大概是11—12吨,而世界的基本标准肯定要达到单位GDP两吨的排放,所以我们必须要打破既有的公式,就是说在产出和排放看似矛盾的机体之间进行分开的独立工作。
刘遵义:我们也是老朋友了,也谈了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主要想关注能源这个方面,因为我谈到的大家基本需求是对能源的需求而不是对碳的需求,当然时间刚才不过所以没有谈的特别细,所以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所谓非碳的能源当中,他所带来的正面的效应,比如说有些国家能源国家当中,非二氧化碳或者非碳排放比例非常高,他的上限就可以高一些。同时对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多这样的问题,但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认识到人均能源的需求会不断的上升,随着他们的人均收入不断上升。而发展中国家人们需要更多东西,包括能源,所有这些加在一起都需要生产性能源的运用,无论是汽车,无论是能效最高的汽车,甚至是电动汽车最终也需要能源。所以谈到共同上限的问题,但是共同上限取决于人均GDP的多少,我想我们应该把这个共同标准设计低一些。我想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现在已经在这个阶段,如果想节能至少在未来十年或者20年会有很大的碳排放的减少,光做到节能这一点就可以做到这个工作了。
侯云春:现在还有一个提问。
提问:我有一个评论有一个问题,评论是关于尼古拉斯.斯特恩勋爵讲到发达国家政治领导人和中国领导人有很多误解,中国领导人说到做到,发达国家领导人可能做了承诺但是没做到。我部分同意,但是有时候他们是故意不理解,因为中国做这方面的行动很多,包括中国很多高级领导,在发达国家国会中国很多介绍他们说不理解,我觉得是故意不理解,气侯变化白皮书也颁布了多次,他们说不理解,所以我部分同意你的观点,但是部分不同意。
想问一个问题,今年在墨西哥召开的气侯公约会议,最重要任务是发达国家量化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我听到悲观的论调,例如美国参议院能不能通过气侯变化法案,我想听听尼古拉斯.斯特恩勋爵对这个的评论,能不能欧盟和英国推动美国制定气侯变化方案方面做努力。
尼古拉斯·斯特恩:我不知道英国能够或者应当告诉其他国家,哪怕是美国怎么做,但是我想对于我来说,我非常乐意看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无论是中国、印度还有其他非洲国家进行合作。之所以我现在关注中国,实际上美国的意图在开始哥本哈根协议之下,也是不能达到两摄氏度的控制升温的目标,实际上在没有什么正义可言,我们必须承认,如果必须在气侯变化当中让每个成员承担更多责任,就必须打破产出和排放之间的有机联系,然后形成共同承担负担的模式。
侯云春:我简单的总结一下,应对气侯变化是各个国家共同带有区别的责任,我们这个单元的讨论和互动非常热烈,表明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高度关注,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毕竟我们大家都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尽管现在天文学家、科学家们预言,说在茫茫宇宙当中还有类似于地球这样的条件适宜人类居住的其他星球,但是我想太空移民可能是非常遥远的将来才能实现的事情,我们在座各位不管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恐怕都没有这个希望了。昨天有学者建议,说把论坛当中大家的发言记录下来,看看哪些讲对了哪些讲错了,我相信我做的判断可能是最正确的。我们不得不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子孙后代也不得不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只有呵护它、保护它的义务,没有破坏他的权利,希望大家携手并肩团结合作,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吧。
相关专题: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daiy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