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周冠五:国企承包制改革先驱(2)
利润包干被逼出来的方案
“承包制”,是首钢获得企业自主权后,实行的另一项政策。说起来,这项政策的推出,有些“被逼无奈”。
1981年,国家对钢铁限产,首钢的减产任务是36万吨,占上一年度总产钢量的9%.然而几乎同时,北京市政府又下达了指令:由于政府财政紧张,作为北京市工业企业的“带头兵”,首钢当年的上缴利润要力保达到2.7亿。
周冠五拿着纸和笔算给市长听,“把首钢的全部家底都抖出来,满打满算利润最多2.65亿元,都缴上去了,企业留成一分钱没有,职工的福利更飞到天上去了”。可是,市领导也很坦白地说,要保证北京市的财政收支,必须完成2.7亿的上缴利润。
无奈之下,周冠五提出了“利润包干”,即在保证完成2.7亿元利润上缴的前提下,超额的利润由首钢按4∶3∶3比例(40%用于生产发展;30%用于职工集体福利;30%用于工资奖励)自主分配使用。
高伯聪说,“利润包干”方案提出后,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同意。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减产增收运动展开了,职工们一方面增加工作效率提高产量,另一方面,也为了节约每一滴油、每一把棉丝而努力。
当年,首钢的利润达到了3.1649亿元。在上缴2.7亿元后,首钢第一次有了可以自主支配的4000多万元。
尝到了甜头的首钢,随即在“利润包干”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利润递增包干”的新的承包方案:以1981年上缴利润2.7亿元为基数,每年递增7.2%上缴国家,超额归首钢。超额部分按照60%用于生产发展、20%用于职工集体福利、20%用于工资奖励的方式,自主分配使用。
这一方案,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准。
对此,高伯聪认为,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上,“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的突破和改革。”从此,首钢由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一个小有自主权的生产厂,转变为相对独立、有一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企业。
苛刻追效率
周冠五被贴小字条
和“三个百分之百”的政策一样,承包制度,在当时,同样遭到了部分员工的不理解。
陈生志回忆,当时首钢推行了一个口号:“承包为本”,“完全是追求纯粹的效益”。
张积武介绍,那时候,首钢的干部每天都要写工作日记,每天给自己打分,每月还要填考核表。而每个工人岗位都要签承诺书,保证达到一定的生产量、质量,有一项没达标的就要扣奖金。
“工人都没日没夜的干活,工作下班都不按正点”,陈生志说,以至于有一段时间,他很羡慕附近石景山塑料八厂的口号“以人为本”。
周冠五对于效率的苛刻追求,也为部分员工所诟病。
陈生志叙述了当年发生的一件事:有一个司机给周冠五家送东西,本来应该是6个小时的运程,为了提高效率,被要求4小时送达。结果司机为了赶时间,路上出了状况。周冠五知道了之后,又把这个司机的当月奖金给扣除了。理由是“叫你加快速度,没让你出差错。”从大锅饭中刚刚走出来的职工们,显然还不适应这种“苛刻”的制度。“那时候有不少人反对他的做法,但也都是私底下的。”陈生志说,在古城二小的巷子口,曾经看见有人贴小纸条骂他,说他太苛刻。
相关专题: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财经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财经",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k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