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硝烟(2)
红白脸软硬兼施
红脸和白脸共行,软硬两手伺候。这也成为中美汇率之争的主旋律。
在这新一轮的博弈中,美方对中国的施压,实则是一个连环的系统,分为“学者-议员-政府-商界”不同的层次——首先是一些知名学者对中国汇率体系恶意攻击,其次是美国国会议员的上纲上线,然后则是奥巴马政府的乐观其成,美国商界则多持坐山观虎斗的看客心态。
记者曾旁听了美国国会召开的多次人民币汇率问题听证会。在领衔的鼓吹对中国制裁的专家中,有两个中国人颇为熟悉的名字,一位是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他是中美“两国集团”(G2)的始作俑者;另一位则是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他是所谓的“中美国”概念的提出者。
这两位曾鼓吹中美应加强合作的著名学者,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却转而对中国严加抨击。比如,伯格斯滕就宣称,人民币兑美元币值低估了40%,因此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政策,不能被认为是保护主义措施,而是“反保护主义”措施。
对于美国学者的这种说法,让中国官员也大为诧异,他们曾当面质问伯氏:你这个40%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只要有目标,任何数据其实都可以“算”出来的。虽然算法未必科学,但恶劣影响已经铸就。这种“中国通”反中国现象,或许是值得中美政界和学界今后仔细思考并小心应对的新问题。
时间在一天一天过去。汇率之争迎来第一个关键时间点:2010年4月15日。按照美国的相关法律,财政部需在这一点提交汇率政策报告。一旦美国据此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美国势必会因此对中国商品实施制裁,中国不反抗亦无可能。大规模贸易战一触即发。
美国官员也充分展露出过人的政治智慧!在中美双方在汇率问题上各说各话形成僵局之时,4月3日,盖特纳突然宣布,推迟发布汇率报告,理由是在未来三个月中,美国将和中方举行一系列非常高端的会议,“我认为,在当前时期,这些会议是促进美国利益的最佳途径。”
美方以退为进。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莱文的分析是,这是财政部“在特定时期基于特定目的”而采取的决定。
美方的苦心,最终也结出了硕果。2010年6月19日,在加拿大多伦多G20峰会召开前夕,中国人民银行也很“适时”地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即中国重新实施因金融危机而终止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又开始进入缓慢升值通道。
中方的这一举动立刻让美国大舒一口气。美国总统奥巴马立刻发表声明,称赞中国此举是是“建设性步骤”,将有助于确保经济复苏并为全球经济更加均衡作出贡献。在随后的7月,美国的汇率报告不出所料地对外宣布,中国非汇率操纵国。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刘洪
编辑:
heq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