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民工荒:年轻农民工工资多半用来消费(3)
三、回顾日本转型之路 思考中国民工荒
随着我国农业政策的完善和中西部的崛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在规模不断扩大的民工荒里,它们似乎重新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需要对未来的方向做出选择,同时,整个中国也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劳动力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日本的经历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也经历了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时期,1955年到1975年,日本平均每年有72.5万“农民工”进入城市,转入非农产业部门工作,这段期间,“农民工”占就业总人数的64%。最初,日本的“农民工”也面临着从工资到保险与城市工待遇不平等的问题,欠薪事件经常发生,从事高速公路、隧道建设的 “农民工”还身染“尘肺病”等职业病,有的甚至为此丧命。但最终,日本用了20年的时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转型,也顺利化解了“农民工”群体面临的种种难题。
首先,在日本,不存在所谓“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问题。这种自由往来的户籍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和经济的发展;
其次,日本城市的住房制度也让“农民工”安定下来。在日本的城市里面,有公营住宅、住房公团等对中低收入家庭居住进行保障住房的制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当初就是为了接收“农民工”而兴建的;
第三,日本采取的是全民保险制度,进城的“农民工”都要加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事故保险、雇用保险等。这种一视同仁的保险制度,看起来是增加企业的负担,实际上确保了企业的劳动力来源,让企业不至于出现“劳工荒”;
最后,最为重要的应该是日本的教育制度。日本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学龄儿童转迁之后,必须在3天之内到当地教育委员会报到,由其安排入学。他们不存在借读和赞助入学问题,更不存在要回到当地参加高考的问题。
贡森:“我觉得是说日本过程中,就是在后发展的这些国家中还是比较成功的,农民工进城了以后又给盖的农民工宿舍,当然它同时本来就没有户籍制度。另外政府一直采取措施,避免在刘易斯拐点发生以后资本深化,迅速发生资本深化这个进程,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我觉得这一块确实日本的经验可能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
贡森警告说,民工荒并不意味着我国的人口红利期,也就是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的时期已经结束,目前,标志着劳动力从过剩走向短缺的刘易斯拐点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到来,在未来十年甚至十五年的时间里,我国还要依靠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本深化也就是资本向高效率企业和区域聚集的速度不宜过快。
贡森:“这是国际上的一个经验教训。鼓励了他这种引进新设备新的技术装备,就已经促进了机器取代人的加速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拿机器大幅度的取代人了以后,这个机器吃人的过程,特别在一个欠发达国家是非常危险的。”
贡森刚刚在长三角、四川和安徽完成了一个关于民工荒的调研,在他看来,从整体上看中国目前不存在根本性的劳动人口缺乏的问题,现在我们在沿海地区所看到的用工短缺的问题,实际上是对当地的劳动保障、劳动收入等条件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满足这些条件,必须依靠社会整体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高,这种提高并不仅仅需要企业完成,同时也对政府服务于农民工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依靠中小企业压缩利润空间、提高农民工的待遇水平,或者单纯依靠农民工提高维权意识、争取更多的利益并不能解决整体存在的问题。
贡森:“政府应该是多从公共服务方面,多稳定就业关系方面,适当改善劳动条件
另外包括公共服务的扩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人的需求他的工资不一定需要无限的工资这种上涨,你这稳定点工资收入待遇低一点,但是你将来能慢慢在这儿安家落户,你将来发展的前景非常好。”
民工荒,荒出来很多事需要我们思考,都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
半小时观察:
结构性的民工荒出现,可以说,是劳动力市场自我调节加上中国经济均衡发展双重作用的结果。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实施了十年,中部崛起战略也在加紧实施,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逐步缩小,很多农民工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新一代八零后九零后的农民工,已经不再满足于节前拿着工钱赶回家,节后再出门打工的候鸟式迁徙。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能分享现代生活,而传统的用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面对这场不可逆转的变化,那些着急上火的加工企业除了打出更优厚的招工待遇。我想他们的发展观念也都需要换换脑筋了。与其坐等农民工用脚投票,不如尽早调整自己的市场角色,走出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固有模式。从这个角度说,民工荒也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大动力。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liz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