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趋势考验审慎决策
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发布数据显示,2010年4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2.8%,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8%。这些数据,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从过往的情况来看,4月CPI已经创下了一个阶段的新高。CPI和PPI的双双同比上涨,给市场提供了更多的解读空间。未来利率政策究竟如何变化,也成为市场争议的焦点。
其实,仅从4月份CPI的温和上涨观察,这一数据并不能说明什么实质问题。但若结合国内外的诸多因素综合来看,则可发现通胀压力逐渐增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同时,中国经济增速面临放缓的趋势,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速已经达到阶段中的峰值,从二季度开始,乃至接下来的三、四季度,经济增速掉头向下的可能性较大。
这就是说,上升的通胀压力与经济增速的可能下行并存,是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或将面临的考验。本周以来本报的相关报道,也从多个角度揭示出了这一考验。比如投资的放缓以及出口形势的难以改善,均在加大经济下行的风险。
投资的放缓,似乎是可以真实触摸的。严厉的楼市调控,也很可能导致未来房地产投资的下滑,甚至于波及到整个产业链条上。一些先行经济指标,如汽车销售数据的下滑,也是在有意无意间向过去一段时间里的热潮说再见。
从外部环境看,在欧盟拿出具有实质意义的救助措施之后,全球市场松了一口气,但这并不意味着,希腊的危机已经走到尽头,也不意味着,欧元区内的西班牙等经济体存在的深刻问题都能借助救急性的措施得以消弭。
总体而言,就世界范围而言,经济一直在步入复苏通道,但复苏本身又显得脆弱,禁不起风浪。有观点甚至认为,过度的经济刺激政策和低利率,将引发另一场危机。在此背景下,尽管通胀的阴影萦绕在很多人的心头,但是关于刺激政策“点刹车”的想法,依然少有市场。而与目前的全球经济形势相比,中国经济形势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这主要体现在复苏的阶段性特征与未来形势的不确定上。
如此看来,宏观调控举措陷入两难境地当中,几乎就是一种必然。这事实上也是在要求,当下宏观调控政策需要求得微妙的平衡,宏观经济决策需要更为审慎。概言之,政策该发力处必须发力,但火候如何把握,力度如何收放,大有讲究。
比如当下的楼市调控,便具有典型意义。毋庸置疑,如本报近来一直在表达的,此次调控方向正确,目标明晰,抑投机,挤泡沫,态度严厉,用心良苦。这是对不合理高房价的宣战,是对民生福祉的保障,是对资产价格泡沫的挤压。但是,调控措施毕竟属于人为干预,正如用药治病救人,既然是药,多多少少也就有副作用。
这至少从两个方面给人以警示:其一,调控方法尽量宜用市场手段,行政性的手段不用或少用为妙,历来的调控经验得失,都说明了这一点;其二,楼市调控,也不能只关注楼市的问题,还要将调控过程与宏观经济的趋势结合起来。
不难注意到,为呼应中央针对楼市调控的严厉态度,一些地方陆续推出实施措施,如强行限制居民购房等。总体而言,这些措施符合调控方向,但个别举措亦体现出明显的短期色彩,且行政意味浓厚。可以这么说,相关举措的用意可以理解,但做法值得商榷。
更值得重视的是,楼市调控的效应需要密切关注,尤其是对房地产行业的整体影响,以及对整个相关产业链条上的间接效应,不能不予以综合考量。房地产行业“绑架”国民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不能不承认的现实。鉴于此,如果此后一阶段中经济增速下行的担忧被强化,则楼市调控的力度、办法也应相机作出微调。
说到底,如果中国经济真的进入了通胀压力上升和经济增速下行并存的状态,那也只能冷静面对。而这样的状态更考验宏观调控的艺术性。同时,当务之急,还是要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坚决抑制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宏观政策重心在优化结构上发力,指向的是长远的未来。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heq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