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者
本报了解到,食盐体制改革从2001年就已经开始推行。到2008年,从最初的经贸委盐管办到发改委流通司提出的食盐流通体制改革方案,不同部委提出过5次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但因种种原因都没有形成最后的草案。
盐业体制改革最终加速启动,源于2009年3月,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要加快盐业体制改革。之后,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成立了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数月的调研后,2009年11月,提出了在2011年就全面放开食盐专营的方案草案。
这一草案虽然经过发改委、工信部和卫生部的会签,但在中盐协会、中盐集团紧急斡旋下,方案改成了2011年部分放开。即2011年,给100家食盐生产企业发放食盐定点生产许可证和批发许可证,有效期一年。
董志华回忆说,当时情况下,说不同意市场化是肯定不行的。“我们提出市场化分两步走。第一步应该是100个定点厂,加上多品种盐的十几个厂、定点企业,和盐业公司一起销售食盐,有联合,有竞争。”
不过,这并不是盐业垄断者想要的最终结果。之后中盐协会不断上书发改委、工信部以及相关高层,使得原定改革一再推迟。
在中盐协会上书的建议中,为食盐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又一份时间表:即2011年至2012年,继续实行食盐专营政策。之后的三年时间是过渡期。在取消国家规定的食盐计划和国家定价前提下,实施实行特许经营。即由现在取得食盐定点生产许可证的各省盐业公司经销食盐,定点生产企业既可以采用自己的小包装品牌直接进入市场,也可以与盐业公司联合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进行有序竞争。在这之后,取消政企运行,实现完全市场化。
一家制盐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中盐协会在与上层的沟通还是很能把握他们的心态。此前,中盐协会以及各级盐业公司提出坚持专营的理由都是防止碘缺乏病。“但后来卫生部已经表态不支持专营,再以防止碘缺乏病为理由的话,那就太苍白无力了”。
本报了解到,中盐协会后来上书的主要理由是食品安全和社会安定。“这次抢盐风波也恰好与这一主题符合,抓住了决策层的心态。”上述负责人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