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比谁都在乎诺贝尔奖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先生7日在香港说:“我觉得在20年内,中国本土包括香港、澳门一定会诺贝尔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10月8日中新网)
“20年内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这话杨振宁先生反复说了很多遍了,我记得,他最早说这话的时间是2000年。那一年,在中科院举行的一次座谈会上,杨先生语出惊人:“20年内,中国本土的科学家有望实现这一梦想。”而且,杨先生当时还预测,说是数学、生物两个领域最有希望率先得奖(2000年8月9日《甘肃日报》)。2000年到现在,9年过去了,如果准确点,杨振宁先生今年应该说“11年内中国人一定会获得诺贝尔奖”。
杨振宁先生每年都重复“20年内”,其实和我们说的“总有一天”,是一个道理,以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期盼力度,“总有一天”会把诺奖盼到手的。
这不,又有人说“中国离获得诺奖又近了一步”。其根据是,去年获得诺奖的钱永健虽是华人,还是钱学森的堂侄,可钱永健既不是中国生,也不在中国长,中国话一句都不会说。今年就不同了,获奖的高锟不但出生在上海,任过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而且在1996年就被聘为了中科院的外籍院士。
我们期盼中国人获奖,这一心理可以理解,可说高锟获奖,比钱永健获奖,让中国人离诺奖更近一步,还是过于矫情了,因为二人终归都属于“美籍华人”。如果要说“更近一步”,为何在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二位先生获奖后,中国人离诺奖没有“更近一步”?杨振宁先生在大陆生活的时间不是比高锟更长吗?
从高锟获奖引出“中国离获得诺奖又近了一步”之论,证明中国人其实非常看重诺贝尔奖。这些年,每到诺奖颁发,我们都只是远远地观瞧,心里不免感觉免酸溜溜的。为了掩饰这种失落感,有人指责诺贝尔奖有缺陷、不合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评不上),有人建议不要紧盯着诺奖(没有诺贝尔奖我们照样发展)。
诺贝尔奖评审是否存在问题,根本不必多说。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至今无人获奖,这一缺憾无法让我们不给予关注,毕竟它的权威性无可替代。我们对诺奖的期待无需掩饰,如果我们在期待中能正视自己的差距,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杨振宁先生断言的“20年内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一定会成为现实。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f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