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难”给老板上了堂什么课
飞上草
周末去了趟苏州盛泽,有个亲戚在当地一印染厂做小头目。小学没毕业的他,却也年入10万元以上,前年在镇上买了房(盛泽去年在全国百强镇里排第28,房价跟苏州差不多),去年买了车,生活悠哉乐哉。但我这个亲戚现在突然产生了危机感,因为工厂招不满人了。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在他多年来的印象里,随时都有无数的外地人源源不断来到他的家乡打工,有的进了乡镇企业,有的进了家庭织布作坊。起初是相邻安徽、河南的,后来湖南、四川的也来了。
我这个亲戚说从来不愁没人来做工,只要每年跟老板谈好生产计划和提成比例就行。他告诉我,去年尽管遭遇经济危机,车间主任们(相当于分包商)最少也还能赚二三十万元,最多的有80万元。
今年开春以来,经济形势明显好转,订单越来越多,厂里准备扩大招工。但让大小老板们始料不及的是,不但招新工人很难,连原本在岗的老员工好像都不见得能保住。晚上的饭桌上,我这亲戚接打了几个电话,对几个还在家乡过年的老员工,“威逼利诱”,费尽口舌。
“3月5日我们就要交奖金报表了,报了到的,按去年工资的2%~3%发奖金,不来的,就没有了。”“今年还要加工资,加10%~20%,去年1500的,今年起码1700。还给大家交保险……”但一通电话打下来,依旧没得到对方准时回来复工的承诺。
盛泽有大大小小的纺织经营户6000多家,盛泽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对50多家规模型企业抽样调查发现,目前共有6000多个岗位空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这个亲戚问。
我给他梳理了一段简短的历史——
在我位于中部省份的老家农村,以前几乎没有任何工业,除了木匠、石匠等手工艺人,谁也没法挣到任何余钱剩米。30年前,改革开放,沿海地区的工厂如雨后春笋,我家乡的农民们便“倾村”而出,为了每月数百上千的现金收入,舍家离子也在所不惜。这种情况持续了20多年。
直到2004年,长三角、珠三角的制造业密集区,突然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民工荒”这个词开始进入公众话语体系。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很简单:从上世纪90年代到此时,农民工工资几乎零增长,很多人已经没有耐心了。
接下来几年,加工资成了关键词。各地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社保制度也开始强制执行。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又渐渐多了起来。但与此同时还发生了两件事:一是随着沿海用工成本的提高,以及政府的有意引导,一些工厂开始从沿海逐步向中西部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进厂上班了;二是(这事很恶劣,后果很严重)2008年以来,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机,对严重依赖出口的沿海经济造成强烈冲击,许多工厂倒闭的倒闭,裁员的裁员,对于不远千里出来打工的农民来说,减工资已是客气的,卷铺盖走人都根本无需多解释。有人说,金融危机冷了经济,更冷了农民工的心。
“现在危机好像要退了,你们工厂订单多起来了,才又想起那些被你们赶走的人。你认为人家还会那么招之即来吗?”我向我这个亲戚发问。
我这个亲戚想了半天说了一句:老板还是要对工人好点,没有这些工人,谁替你赚钱?(作者系本报编辑)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f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