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胡锦涛包容性增长或写入十二五规划

  • 温家宝:十二五规划将重点推动产业平衡发展
  • 陆挺:十二五规划中央或下调经济目标至7%

Introduction

在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主导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策略的“十二五”规划将得以定调。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概念也逐渐浮出水面,比如包容性增长,这一新概念将对未来5年、甚至更远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网友有话]

"十二五"规划首选新兴产业 25股有望集体井喷

“据了解,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将提高到8%。发展主要将两大路线,一是培育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大型集团发展来带动中小企业,这一路线主要用于技术密集、规模效应高,风险大等三网融合、航空航天领域;二是培育中小企业发展来发展规模形成一个大的产业。[详情]

瞄准“十二五规划” 两大行业六大板块率先突围

十月份乃至整个四季度A股的投资主线也将变得更加鲜明,包容性增长的消费升级概念、转变经济结构的节能减排和新兴产业概念等,将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认同。[详情]

凤凰网调查

1.您认为十二五各产业规划对各相关行业影响大吗?
新兴产业影响大;原已有产业影响不大
整体来看,影响都不大
各行业产业规划对相关产业影响比较大
说不好
2.您认为年底会有相关产业行情吗?
没有,只有局部行业
有,各产业都会有一波行业
不知道
 

十二五规划产业规划前瞻

新兴产业相关专题

“十二五”板块:谁执彩练当空舞

资本市场“‘十二五’板块”由此正式登场。这一规划不仅能够决定中国经济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也将决定A股市场未来5年最大的赢家。分析人士指出,在“十二五”板块众多的明星中,行业振兴、区域振兴以及内需振兴,将成为贯穿规划的主线,而与这些主题相关的若干板块则有望率先起动。

>>行业振兴:传统新兴皆有机会

中信金通研究员叶江认为,“十二五”规划中,生产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一起进入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环节,促进制造服务化和服务知识化。

>>区域振兴:老少边疆将成亮点

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沿海地区在享受了高增长同时,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已经上升,主要经济增长动力——出口有可能会日趋疲软。未来几年政府将着力加快西部和其他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步伐,加速这些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实现这些目标,政府将通过倾斜政策,如优惠土地、信贷、财税政策等,促进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迁移。

>>民生振兴:大消费板块直接受益

内需振兴是“十二五”规划将带给资本市场的又一投资主题。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认为,“十二五”规划应着力加以综合解决的民生问题包括: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收入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公平、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

>>分布式能源:装机800万千瓦 对2家公司产生积极影响

从相关人士处获悉,国家能源局委托中国电机工程协会热电专业委员会起草的“十二五”能源规划分布式能源初稿部分已基本制定完毕。这将是分布式能源首次进入国家级能源规划当中。将对从事分布式能源设备生产的双良节能以及从事能源合同管理服务的泰豪科技等上市公司产生积极影响。

>>风电:装机将达1亿千瓦 9家公司受益

受未来装机容量预增以及风机大型化激励政策影响,风电设备制造龙头企业如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上海电气、东方电气、湘电股份、明阳风电等企业将受益良多。而风电装机容量占自身发电比例较高的电力类公司,如龙源电力、大唐新能源、华能新能源等也将因此受益。

>>医药工商业各有主题 两家区域性龙头企业有望更强大

于医药商业(即医药流通)领域,“十二五”期间的主题仍旧是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而医药工业领域,“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产业升级。 意见稿明确了医药流通行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将做大做强,鼓励行业兼并重组,届时国药控股、上海医药这类全国性或区域性巨头企业有望更趋强大。

“十二五”规划可能涉及的重点问题

随着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临近,“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内容也即将露出真容。由于“十二五”规划关系到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涉及到许多重大的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关系到很多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各个地方和行业都将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来制定本地、本行业的“十二五”规划,因此,提前把握规划的重点内容,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决策都十分重要。 综合多方信息,我们认为,如下内容可能在“十二五”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十二五”规划将适当降低GDP增长目标

经历了多年的宏观调控和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已接受了适当降低GDP增速的观念,对于经济规模达35万亿的中国经济来说,已经完全无法承受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得不向提高质量、适当降低速度的方向转型。中央对地方GDP的考核将会大大淡化,地方的GDP竞争将不再受到鼓励。

>>其次,结构调整将成为贯穿“十二五”规划的红线

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抓手。结构调整在抑制传统“两高一资”产业的同时,也会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扩张,前者是破,后者是立,不同的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将有着完全不同的位置和发展机会。对地方政府来说,如何因应“十二五”规划来调整本地产业结构将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第三、财政和税收制度改革将对地方政府产生重大影响

对政府来说,财税改革的实质是中央与地方重新划分责任与利益、分清财权与事权的问题;对于市场来说,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政府能否改变花钱的重点,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二是在财税改革的同时能否让出更多的市场空间。

>>第四、房地产市场和物业税领域可能出现较大力度的改革

经过了十二年的大规模商业化发展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集聚了很多问题,亟需调整。国内土地市场如何改革?物业税制度如何建立?将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是否继续依赖土地财政,继续依靠房地产来推动城镇化。

>>第五、新兴产业、服务业及与相关的产业将存在较多的发展机会

这些产业将在结构调整中得到特殊的机会和资源支持。与中国国内消费相关的产业(也包括服务业),将随着国内市场的扩张和升级而获得机会。实际上,国内外众多资本现在已经开始了对中国消费市场的全面争夺。

>>最终分析结论

总体而言,“十二五”期间中国面临的经济环境与市场环境与过去有很大不同,过去确定的很多方向正确的策略,现在到了不得不落实的时候;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也到了从口号落实到行动的时候了。

产业结构调整将明确四大定量指标

“‘十二五’期间,既是中国经济的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告诉记者,在这个时期,要兼顾发展和调整,重化工和低碳经济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同时,城市化进程提速,也会促使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产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

事实上,从“十一五”开始,国家就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但在“十二五”期间,在节能途径上与“十一五”期间有明显不同,“十二五”期间,会更多利用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式主要是:产业梯度转移由“产业链整体式转移”取代“产业链分拆式转移”,“高端技术合作”取代“低端产业转移”;产业由实转虚、由重变轻、由硬变软,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区域经济竞争的主要焦点转变为产业的组织程度和组织效率;而产业政策,即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产业的导向和规划,成为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主要变量。

>>明确四个定量指标

一是“十二五”期末,第三产业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四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接近30%,提高到40%。
二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五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规模。
三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比2010年提高10-15个百分点,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
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7%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左右。

“中国制造”升级刻不容缓

>>政府投资规模或逾4万亿

大型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与先进管理模式基本体现在装备制造业,制造业中利润空间最大的部分也是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代表着整个制造业的走向,决定着整个制造业的水平。其中包括重型机械、船舶、飞机、发电设备、大型锅炉、冶金机械、矿山机械、专用设备等大型装备生产厂家。

>>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将兴起

柳百成说,任何一个地区都可能凭借自主创新发展差异化的高端制造业,从现有的基础来看,四个区域已经初具规模。 首先是长三角地区的船舶制造等优势产业。其次是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此外,京津塘地区的大飞机制造、珠三角的汽车制造产业都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巩固现有优势,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任务回顾

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任务回顾
年份 
重点任务
1996
三、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1997
三、积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1999
二、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2000
一、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001、2002
一、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三、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003
三、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
2008
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009
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数据来源: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制表:凤凰网财经
十五、十一五规划结构调整目标完成情况回顾
结构调整目标
规划值 
完成情况 
完成率
十五规划
第三产业比重增加数
2.60%
0.60%
23%
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减少数
6%
5.20%
87%
地区差异
扩大趋势得到控制
持续扩大
未完成
十一五规划(最新进度,2009)
服务业比重 43.30% 42.60%
服务业就业比重 35.50% 34.10%  ?
单位 GDP 能耗降低 20% 15.60%  ?
数据来源: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制表:凤凰网财经
十二五、十一五规划建议的比较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基本要求 原则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主要目标 发展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 翻一番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改造提升制造业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
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发展海洋经济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加强城镇化管理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八、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建设人才强国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九、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推进文化创新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七、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相关报道更多

分析评论更多

股市影响及操作策略更多

网友有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