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包容性增长或写入十二五规划
- 温家宝:十二五规划将重点推动产业平衡发展
- 陆挺:十二五规划中央或下调经济目标至7%
资本市场“‘十二五’板块”由此正式登场。这一规划不仅能够决定中国经济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也将决定A股市场未来5年最大的赢家。分析人士指出,在“十二五”板块众多的明星中,行业振兴、区域振兴以及内需振兴,将成为贯穿规划的主线,而与这些主题相关的若干板块则有望率先起动。
随着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临近,“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内容也即将露出真容。由于“十二五”规划关系到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涉及到许多重大的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关系到很多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各个地方和行业都将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来制定本地、本行业的“十二五”规划,因此,提前把握规划的重点内容,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决策都十分重要。 综合多方信息,我们认为,如下内容可能在“十二五”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十二五’期间,既是中国经济的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告诉记者,在这个时期,要兼顾发展和调整,重化工和低碳经济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同时,城市化进程提速,也会促使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任务回顾 |
|
年份 |
重点任务 |
1996 |
三、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
1997 |
三、积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
1999 |
二、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
2000 |
一、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2001、2002 |
一、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三、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2003 |
三、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 |
2008 |
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
2009 |
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
数据来源: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制表:凤凰网财经 |
十五、十一五规划结构调整目标完成情况回顾 |
|||
结构调整目标 |
规划值 |
完成情况 |
完成率 |
十五规划 | |||
第三产业比重增加数 | 2.60% |
0.60% |
23% |
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减少数 | 6% |
5.20% |
87% |
地区差异 | 扩大趋势得到控制 |
持续扩大 |
未完成 |
十一五规划(最新进度,2009) | |||
服务业比重 | 43.30% | 42.60% | ? |
服务业就业比重 | 35.50% | 34.10% | ? |
单位 GDP 能耗降低 | 20% | 15.60% | ? |
数据来源: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制表:凤凰网财经 |
十二五、十一五规划建议的比较 |
|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
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基本要求 | 原则 |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
主要目标 | 发展目标 |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
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
翻一番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 |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
|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
|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 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 |
改造提升制造业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 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发展海洋经济 |
|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 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加强城镇化管理 |
|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
|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 八、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建设人才强国 |
|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 九、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
|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 |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 |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推进文化创新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
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七、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 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
|
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